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诚实第一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李鸿谷
期数
2000年06期
读过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竟让我有重回学校重受教育的冲动。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现行教育制度有强烈对立情绪的人,这种冲动把我自己也吓了一跳。
我们现在的教育程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个结论及其被出具的过程。理工科且不说,就是人文学科,也都是言之凿凿给你结论一二三。都是要考的!甚至在结论的出具过程中,问题所包含的条件已经明示论证结果只可能是局部结论,但差不多所有的教育者与教科书都霸道地回避了其自身的不完善。这种不容置疑与真正的教育本质相去多远,一时半会儿还真看不清。在这种情形下,拿着门门功课都合格的成绩单,跑到社会上来混,才突然发现曾经所受的教育真如荒唐一梦。
我们教育制度现实的不如人意,当然与教科书的编纂、施教技巧与教育者本身素质高低相关,但这些因素总体说来,还只是技术层面的因素。我觉得教育本身应还包含着一种原则,即知识者诚实原则。而这点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最为缺乏的。
诚实本身自然也可以做技术性分析。比如它与教育者自己的知识准备相关,比如它可能要求教育者对理性的不完善有足够理性的认识等等。但是,在这里我仍准备只取诚实最为大众所理解的那一部分词义——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现代汉语词典》)。
在教育这样一个充满理性活动的领域,强行加入基本上属于道德范畴的要求——诚实,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是对现行教育制度产生恶感之后的一种结论。如果我们认为教育目的之一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那么不给授道者设定一些非教育因素的要求,如诚实之类,人类文明成果如何传承,将大成疑问。以我们所受教育而言,我们接受了真正的“人类文明”全部,还是只被教导了经过选择的“人类文明”呢?选择当然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的这种选择所显示的结果,确实奇怪。
推导很枯燥,还是来说我个人的一点经历。大约在十年前,我在书店里翻看一本叫《泰晤士历史地图集》的大书,作者在正文叙述的最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一般认为,人类的祖先是猴子,猴子逐渐演变成类人猿,最后成为人类。但是,猴子为什么要从树上转移到树下?在树下只能捡拾成熟后才会落下的果实,远不如在树上方便发挥他们生理结构中更为有力的上臂,从这一角度来说,猴子的选择不容易被理解。而且猴子的下肢要变得更为粗壮才能支撑整个身体,这需要极其长时间的进化,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们的这种进化呢?作者提出了这些问题后,写道:这些问题至今学术界仍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老实说,我当时翻看至此,呆了半天的神。这倒并不完全因为这么一本宏大而堂皇的书,其作者竟做如此小心谨慎的叙述,而是当时我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牵引住了。
过后我找过很多词来形容那种神秘力量,但最终我认定最符合当时心境的词是:知识者诚实。受教者与施教者因此态度,有了可能在梳理与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共同面对未知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纯粹的学习的目的、教育的目的。
在读这本《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时,我重新找着了知识者诚实这一曾经深深打动我的感觉。经济学知识在被传递被理解的同时,你会对自己所理解的知识所具有的局限性,也一并有所把握。推而言之,当你读完全书,当然可以自以为对经济学整体有所理解,但更重要的是,你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学在人类认知世界与解释世界中的功效与功效的有限性。这一结果并非作者刻意为之,而仅仅因为作者诚实。
这本书当然还有种种高妙,梁小民先生在他的文章《普及经济学刻不容缓》(《读书》一九九九年十期)里已多有阐述,而我也正是看了他的这篇文章才决定去买这本价格不菲的厚书。阅读此书过程中的不断涌现的种种感想,虽然与书本身关联不大,却无法让人不一吐为快。
另外,还可以补充一说的是,经济学基础知识缺乏的现实,可能比梁先生叙述的更为恶劣。像我这代有幸跟上中国改革步伐,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人,经济学的知识大概也只有剥削与剩余价值寥寥几个名词而已。这几个名词以及这名词背后的学问,虽然不可否认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大成果,但经我们这样一选择同时辅以局部放大,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这几十年,我们都看到了。对此,原因解释与现状解决方案可能无数,但我仍秉持个人的片面之论:诚实第一。
(《经济学原理》(上、下),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九年,88.00元)
诚实第一
艾里丝·麦道克《名师出高徒》
重印图书要注意学术新成果
“没有一艘船象一本书”
还是太虚幻境自在
读马雅可夫斯基《列宁》诗的断想
撩开白宫的面纱
用文心读徐渭
孙文本和《社会学原理》
从边远到边缘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