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美国郊区的“诗意”与隐私霸权
栏目短长书
作者王斑
期数2004年11期
  我在美国郊区居住了十年。最大的感觉是,郊区的文化和居住环境,是完全洗尽,脱去了人味。张爱玲曾说过,中国人欣赏拥拥挤挤,人声嘈杂的街市或气味相投的里弄。在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到老城的夜市摊头,昏黄的天然气灯下,人声喧哗中,品尝当地的小吃,就感到人气旺盛,有生气。回观美国郊区的居住区,你会深深感到,人之为人,很大趣味在于能嗅到邻里的人气。从较高的文化层次说,这意味着能够觉得自己居住的社区含有人际沟通,维系着联属,富于家居、邻里、亲情等的气息。人与人之间在一般社会交往之上,最终的关系是政治关系,是维持社群组织的关系,而美国郊区的“文化”则强调远离政治的隐私。美国著名政治理论学者哈纳·阿兰特(Hannah Arendt)说,现代人的隐私(privacy),从古希腊雅典公共生活和民主活动角度讲,实际上是“被剥夺(deprivation)”。她的意思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在公共生活中以言词和行动建立功业,隐私也者,抹杀了公民的公共参政特性,剥夺公民的政治权利。古希腊的政治城邦,在现代人看来是个理想国,乌托邦。中国老百姓公共参政的气氛原本就不强,历来过于注重衣食起居,男耕女织,修身齐家重于、甚至等同于平天下。但即使如此,也仍然没有把人关在隐私的壁橱里。中国平民的乌托邦,想往一个丰衣足食,人人欢欣,邻里亲和的国度。虽然老死不相往来,仍有鸡犬之声相闻,至少小孩子们可以无猜地嬉戏。美国郊区的居住环境,表面上有乌托邦的魅力,但实际上恰恰相反,不仅是西方经典政治理想荡然无存,连中国乌托邦想像的痕迹也难找到。
  从爱荷华到洛杉矶,从加州到长岛,从长岛到新泽西,还有在中西部各地的逗留,总之,从西岸到东岸,不管到哪儿,郊区都给我以千人一面的感觉。四年前从纽约的长岛搬家到新泽西,以为会有新鲜处,让人有些“想头”,不曾想天下乌鸦一般黑,绝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随便在居民小区里散步,眼里所见,尽是一幢幢门庭俨然的两层房屋。屋前是方方正正,绿草茵茵的前院,屋后一般是较为隐蔽,绿叶扶疏的后园,后门出处,一般有一块木平台,上面有烤肉的煤气或电气炉。房屋的风格,在一条街道中,少有重复,现代,当代,门厅高挑式,殖民时代的形状都有。街道也是十分优雅,十分洁净。如果你还对美国有梦想,可能会觉得屋舍,街区,绿化,美感,卫生等等,真是令人满意,心旷神怡,很规整,有秩序。但是,清洁得刺眼惨目,工整得让人伤心。好像一切都是为了臻于纤尘不染,白净无瑕的医院境界,企及手术台的严格。这一难受,你紧接着就会纳闷,住在这些房屋里的人都在干什么,忙什么,怎么并不见人呢?其实,在工作的星期中,你一个个街道走下去,每天都这么做,也难以见到几个人影,顶多撞见一个来自中国或印度的老头老太太在悠闲漫步,这可以说是一道风景。整个居住环境,似乎天天都在演一个空城计。既没有龙卷风,也没水灾,又没有发生恐怖事件,人都死到哪去了呢?其实,回答十分简单。居民都是上班族的男女,并不是那种玩股票而腰缠万贯,二十五岁就标榜自己可以退休颐养天年的人。他们都是早出晚归,兢兢业业的劳碌者。很多人开车到某处,换火车或公车,再搭地铁,跋涉近两个小时才能到纽约或费城的办公室。夜幕降临,归家反方向再来一次。很多人要开车上高速,高速路美其名曰自由路(freeway),其实尖峰时刻塞车时,即无丝毫自由可言,也无别样的路可逃脱。天还蒙蒙亮就起来,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奔上自由路,真是披星戴月。可是每每刚刚加速启动,便陷在车群之中,迟迟不能自拔。堵车是家常便饭,打开车里收音机,可以听到报道交通情况的广播员,十分幸灾乐祸地大嚷,塞车塞了五英里或十英里,自由路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云云。
  平常人们上班,居住小区人之踪迹罕见。那么周末呢?周末在小区中漫游,你会看到人们总算在享受自己的房屋和草地了。享受之实,起码有两件事可提。一是洗车。很多人洗车,就像给初生的婴儿洗澡,使用各种名目繁多,花花绿绿,用途各异的洗洁剂、打蜡油、除尘水、去污剂等等,一遍一遍地洗刷自己的硕大的汽车。用水管滋水到车上,太阳光下,还能出现小小的彩虹。我有一个美国邻居,周末最大的乐趣好像就是洗他家的两辆车。几乎每个星期六,他都在那里洗。这大概是他最好的业余文化生活。另外一种居家之乐,在周末休闲之际司空见惯,但俯察美国郊区,仍触目惊心。这就是家家户户都出来,推着除草机,在草地上来来回回剪草,有的人不愿自己做,也可以雇人来做。受雇的剪草的公司都是集体行动,来自墨西哥的剪草工人全副披挂闯进居住区,如同尖兵分队进庄。于是机声隆隆,此起彼伏,打破了日常的宁静。
  洗车如洗婴儿,可是屋前屋后那两块草坪,其实比弱不禁风的婴儿还难伺候。一年四季,要撒几次肥料,在一定季节时辰中播草种,春夏之交,必须喷洒清除杂草的药水或药剂。即使你让草地的专家——实际上“草地医生(lawn doctor)”就是某些草地专业商家的名字——来掌管所有这些程序,也不是安然无恙。草地就像患病婴儿一样,也让医生束手无策,多少高级药下去,仍然有杂草顽强地生存。况且,你还要花很多时间去和经营者商量如何处置,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出“民主”的决定。这好像是从隐私中走出,参加了民主讨论。根本不是。这种讨论貌似民主,实际上是消费者的民主,就是如何做出合理决定,需要的就化钱做,不需要的就推辞。很多人看病求医,也是这样,不仅跟自己的医生交谈,还要听第二位、第三位医生的意见,多方面了解情况,这样似乎能对自己的健康或疾病有极大发言权,承担大责任。但是,把这种消费的自我选择当作民主的品德和特权,其实是对民主的极大讽刺。人人一天到晚对一地鸡毛的小事进行协商讨价,家政重如泰山,而国事、天下事充耳不闻,根本不想知道州政府、国会和白宫进行的协商、争论、决策,是否直接影响到自己社区和国家的命运。支持侵略伊拉克却不知伊拉克在何方,欣赏中国电影的东方佳丽却从不问中国经济的增长对美国人生活的影响。这种锱铢必较的“谋生计”民主,其实在一天天瓦解真正的、公共参与的民主。
  民主是否能有生存之地,有待于聚族群居的人们维持公众生活、保持人际对话的空间和疏通交流的渠道。在郊区的居住区中,人们虽然住在一个优雅的社区,有住户共同享受的健身设施、球场、游泳池等等,即使没有围炉夜话,街头的寒暄交流也应是有的。可是,不但大人在邻里见面如路人,连两小无猜的孩子,也不会自发、随意地与别的小孩嬉戏。很多人都爱用栏栅把自己的后院草地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隐私的空间,仿佛总有人会不怀好意地偷窥。其实街上平时连人影都没有,谁去偷看呢?一种有形、无形的高墙,横亘在邻里关系中。每个人都念念不忘,“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刚搬进社区时,销售警戒系统的公司就接二连三地打电话,甚至上门来,兜售防盗警铃。明明家家有宽敞的、能停两辆大车的车库,可很多人的汽车却停在外面。因为车上都装有警报器,稍有风吹草动,或小动物擦身而过,警报的尖利声便刺破长空,在社区久久回荡。这种无事生非的报警,等于“狼来了”的虚惊。在这样的居住区,层层设防,老死不相往来,却警铃之声频频相闻。
  所谓私人空间,神圣到了惟我独尊的地步,其中折射出一种世界霸主的心态。平时在社区里开车,经常会看到路当中停着一辆车。车的发动机还转,车后排气管突突喷烟,但车主却坐在驾驶室里与站在车外的一个熟人聊天。你停在后面,以为车主在问路什么的,短暂停留就会开走。可是有时一聊就是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车的发动机照转不误,完全旁若无人的样子。让人愤愤的不仅仅是浪费汽油,污染空气,似乎汽油和空气,如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享之不尽,用之不竭。最恼人的是占着街路,仿佛那是自家的后院。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一种以私凌驾于公的心态。
  在神圣的隐私空间里,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王国。郊区的居民把自己的房子装修成一个极乐世界,其中有私人电影院、花园、泳池等等,似乎要把外界所有的物资和精神资源微缩到个人空间中,把人的社会关系拒之屋外。但这个微缩实际上是全面的身心萎缩。那种在文化大环境的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的尊严、认同和社会身份,在人们公共生活的交流中才会产生的意义,荡然无存,更不要说共同的政治和道德取向,共同的利益,感情的共鸣了。
  树要皮,人要脸,这个道理即使在一盘散沙的后现代、互联网社会也是适用的。“有脸面”,就是受人尊敬,受旁人承认,有公认的人格价值。离开人群,躲进小楼成一统,只有靠自照镜子来证实自己有脸面。但是,自照镜子,自我镜像,不是自恋就是自大,脱离社会人群,根本收不到自我肯定、自我充实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自我验明正身不成,必须向外出击,用种种手段张扬、夸大自己的脸面,引起别人注意。或把汽车的音响开得震耳欲聋,或不断地将自家房子的门脸修饰、翻新,不怕你不三日之后刮目相看,或过两三年就换一次最新型号的车,不惜巨款玩最贵的车,表示自己不仅在消费,有面子,而且消费得出人头地,成为消费的前卫,或圣诞节期间装上最昂贵的灯彩,电费不惜几千元,家家户户暗中较劲儿,看谁的更张皇显赫。
  近年,中国人新建小区,拟想中常有美国郊区的楷模或欧陆经典。但在西方,反对、批判郊区生存模式的言论和运动此起彼伏,这说明人的社会存在,不是画地为牢,把自己和家人养在精致的鸟笼里。在物质完美的社区中,公共政治意识的隐退,私人空间的膨胀,会把人逼向死角,形成社群生活的萎缩。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