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想像的普京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王志耕
期数
2003年05期
美国学者詹明信(Fredric James)说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都是“民族寓言”,即,第三世界国家在殖民主义语境下都面临着艺术文本意义分裂的境况,因为它在艺术构造中承担着对民族境遇、国家存亡的政治性反思。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现在俄国的艺术市场也恰如其分,在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从第一世界退场的背景下,俄国人亟须重新塑造一个如当年“第三罗马”式的民族形象,以拯救民族的自信。这一民族形象重塑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艺术作品中创造一个想像的总统。普京,就成了重振民族精神的一个关键的介质。
普京之成为艺术市场的中心词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普京的特殊经历使他具备了艺术想像的前提。普京出身克格勃,曾在国外从事过长达十五年的谍报工作,有相当一部分生活是不为公众所了解的,这便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广泛的想像空间;其次,普京年轻体健,喜好柔道,不嗜烟酒,在公众面前从来都是精神饱满,这与他的前任叶利钦身体多病、贪酒误事的形象相比构成巨大的反差;第三,普京上任之初,就面临着棘手的车臣问题,但他果断发动第二次车臣战争,把地面进攻转换为空军、炮兵及特种兵进攻,取得明显成效;第四,在遭遇重大事件时,普京勇于承担责任,这又为他身上平添了一种悲剧性色彩;最后,普京在就任总统之后,一方面表现稳健、审慎,但同时也借助电视传媒展示了其个性中的某种传奇色彩,他会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突然出现在高山滑雪场,在出访日本时与相扑运动员过招,而在车臣战场上,士兵们会看到他携着夫人柳德米拉的手,奇迹般地从歼击机中走出来,送给每位战士一把军刀。
这种种因素使得普京上任伊始便成为媒体市场的一大卖点,形形色色有关普京的书籍纷纷上市,在这些纪实性的传记、对话录、回忆录作品中,普京已经被“形象”化了,即,他已经不仅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一个现任的俄罗斯总统,而是被刻意地塑造成一个智慧、勇敢、意志如钢、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借助这一热潮,普京的肖像也大量出现在各种手工艺品上,如套娃、彩蛋、挂件、纺织品等等,而占据媒体市场主导的音像制品也不甘落后,有关普京的电视片、纪录片乃至故事片相继出笼。甚至在流行歌曲中,普京也成为咏叹的对象,如贝利·奥里奥尔乐队演唱的一首歌中就有“战士们,开火吧!让我们捍卫普京和斯大林格勒!”这样的词句。最近,还有一首作者不明的歌曲风靡全国,歌曲名叫《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据说一个不明身份的人送交俄罗斯电台一盘磁带,其中已录好一首女声小合唱,就是这首歌,歌中唱道:“我的男友好勇斗狠,身上常常带着伤痕,贪杯酗酒还染有毒瘾,却叫我怎能将他容忍。我忍无可忍让他滚,只想要一个像普京的人。昨天新闻见了普京的面,他为这世界指点迷津;我心里暗暗发下誓愿,一定要嫁一个像普京的人。像普京那样雄壮有力,像普京那样酒不沾唇,像普京那样让人信赖,像普京那样永守着我的心。”这首歌曲流行开来之后,有人认为可能是普京身边的人策划了这一行为,是一种政治策略,但并无证据。其实,我们看一下艺术市场上的“普京热”,就可以看出,这仍是一种大众心理的反映,即,普京已在艺术表现中成为好男人的典范。
普京形象在艺术中的想像性塑造的典范是二○○一年由乌克兰顿涅茨克的斯塔尔克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完全虚构的惊险小说《总统》,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现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故事的背景是车臣战争,普京接到一封来自车臣匪帮首领沙米尔的挑战信,竟毅然放下国家事务,随一个特殊战斗小组奔赴车臣,深入虎穴,最后与沙米尔遭遇,展开肉搏,并亲手杀死沙米尔,平息战乱。小说结尾,杀死匪帮首领沙米尔的总统躺在床上,温柔的妻子柳德米拉守在床边,口中如祈祷般诵念着伉俪二人都喜爱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歌:“啊,你可知死亡无可挽回!俄耳甫斯已被可怕地放逐。然而语词却超越坚硬的大地。”
在小说出版后尚未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时,却在俄罗斯国家杜马招来一阵不安。因为小说不仅把现任俄罗斯总统以及若干政府要员置于虚构的惊险情节之中,而且某些情节似乎还表明作者掌握了国家的一些机密情报。就此,掌管文化事务的国家杜马副主席谢苗诺夫向杜马的情报政策部门提出质询,把现任国家首脑置于虚构的艺术作品中是否合法,以及如何看待作品中涉及秘密情报的问题。但质询没有结果。对于这样的反应,小说作者、拉脱维亚作家亚历山大·奥尔比克称早有准备,他对《消息报》的记者说,小说所达到的目的会证明小说所采用的手法是正确的。
那么小说之所以采用如此大胆的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作者奥尔比克虽然是拉脱维亚人,但却是用俄语进行写作的作家,作为前苏联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公民,他显然是站在俄罗斯的立场上来塑造普京形象的。他说:“我试图用某种艺术形象来颂扬我们的总统,将其塑造成一个战争之魂,不是打官腔的,而是一个拿着武器的真正男子汉式的孤胆英雄。”当年叶利钦执政时,曾被车臣战争搞得焦头烂额,而国民经济持续下滑,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渴望逐渐转变为对新一代铁腕领袖的期待。普京接任后对车臣采取了新一轮进攻,然而距真正平息战乱、恢复秩序还任重道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民众对打击车臣的支持率空前提高,重新找回大俄罗斯民族自尊感的呼声也越发强大,他们把这一切都寄托在了普京身上,这也就是俄罗斯文化中对救世主期盼的想像性体现。小说《总统》把普京塑造成一个深入虎穴、手刃敌酋的英雄,其目的就是唤起民族的自信,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一种大众期待与媒体想像结合起来。
当然,如《总统》这样的作品不可避免也有着经济因素的推动,我们应当承认,在俄罗斯充分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下,普京题材的艺术作品会赢得大众的青睐,是一大卖点。此外,也有许多人认为,艺术市场上的普京热不过是俄罗斯文化中拜神情结的一种现实性体现。俄罗斯理念中的宗教性使得民众在上帝崇拜之外,总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代表个人精神追求的偶像。
尽管导致艺术市场普京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仍然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形象塑造的需要。“民族寓言”的根本特征是,文本的意义指涉于文本之外,即,在一种暴力性全球化语境中,边缘民族的艺术文本将失去其自身意义的完足性。如詹明信所说:“第三世界的本文,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本文,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而在我们的论题内,俄罗斯市场上的艺术文本已不仅仅是对一个热点的追逐,当然也不仅仅是对所谓艺术性的营构,而成为一种寓言,一个关于文化拯救和民族精神重建的想像性寓言,普京不过是这个寓言中的一个关键性功能而已。
想像的普京
多瑙河的冷漠
莎士比亚在英国
回顾一段历史
“恪”字的读音问题
剖析儒学传统的问题性
小人物·小文章
传记文学的艺术
礼物交换的本土精神
重读集体主义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