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走向成熟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曹云
期数
2002年12期
一九九六年曾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记恋冬妮娅》的文章,当时深受触动,写了这篇杂文,而后又放下了。近日收拾文稿,将其翻出,重读时,仍有些看法欲一吐为快。
“文革”前、“文革”中都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当时,对我们这样十几岁的青少年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启蒙,一种理想、信念及献身精神的启蒙。没有人强迫我们读它(任何试卷中都不会有关于它的内容),但我们却以年轻人特有的狂热读它、喜欢它。在六七十年代,没有诸如“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以人的象征意义爱人”这样的中性口号,所有的真理、正义和价值取向都概括为“革命”。其实我们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革命(尤其是广义上的),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信仰,一种当时惟一能够选择的信仰,视为崇高,当成精神支柱,以此来塑造、磨练自己的人格和意志。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爱情是一条伏线,几乎每个片段都在诠释保尔的人生观,它与革命的关系并不暧昧。也许,从某种意义来说,正是由于奥氏没有在作品中表现出社会现实中人性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带给人类的巨大痛苦和沉重思考,因此才在成熟读者那里折减了光彩和魅力。
与《记恋冬妮娅》的作者一样,即使在那被“革命”精神浸透的年代,许多年轻的心里,都有一个小小的蔚蓝色角落——我们都曾经是喜欢冬妮娅的。直到在冰天雪地中她与保尔意外相逢,在她说出那句比保尔的粗鲁更具有羞辱意味的话之后,我们才惋惜地淡忘了她。在我们单纯的心里,清清楚楚划出两条直线,即:保尔——无产阶级(革命者)——利他主义;冬妮娅——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无疑,我们是崇尚前者,鄙视后者的。
“文革”后,没有重读过奥氏的经典之作,却带着对“文革”的厌恶和反思开始读《日瓦格医生》。对一颗颗成长的心来说,传统教育的外衣本来已嫌太小,我们被它强烈地震撼了。《日瓦格医生》以爱情为主线,在与奥氏作品同样的时空背景下,为我们推开了认知世界的另一扇大门。我们看到,在那场红色风暴的冲击下,还有另一种生活场景,另一种人生;看到那场伟大革命不可抗拒的残酷惯力及其无可避免的、可怕的局限性。如果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告诉我们的是两个字:革命,那么,帕斯捷尔纳克告诉我们的是另外两个字:人性。其中,我们看到了暴力革命与人性的剧烈冲突,以及历史车轮对它们的无情碾轧。在我们心中,人物复杂、丰富起来,简单的公式和线条已无法将他们归纳和串联。在无产阶级阵营中,所谓革命者已经没有了保尔·柯察金那样的光环。而在资产阶级队伍中,既有善良、正直,同情革命又反对暴力的日瓦格医生,又有卑鄙的投机者和政客。我们心中的线条不仅多了,而且开始交叉。如此如此,我们有了困惑,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老实说,我们大都是带着一种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逆反心理,带着太长时间的情感饥渴和物欲追求,同时也带着对人性的脆弱和永恒的感动,倾向平凡和自由,倾向个体生命的拓展,倾向维护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倾向为爱而爱。如此又如此,保尔的形象岂止是淡化了,我们甚至转向批评他(一如《记恋冬妮娅》的作者)。我想,这个转折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怎样痛苦,或许还有些如释重负。毕竟,“解放全人类”的人生信仰和奋斗目标实在太沉重、太遥远了。我们几乎轻而易举地从利他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理直气壮、实实在在地为自己活着。
《记恋冬妮娅》一文的有些观点我是赞同的。它如果发表在十几年前也许更有意义,既可以帮助人们从社会性的“革命”这一集体性事件中分离出来,也可以使在无数次的“运动”、“斗争”中变得麻木、僵硬的心有所松动和软化。然而,在今天,那种曾经似乎只有冬妮娅一族才懂得的、属于自己的权利,早已被众人维护、捍卫得甚嚣尘上。很多人再不愿像保尔那样生活,也没有人会轻视所谓“只知道单纯的缱绻相契的朝朝暮暮,以及由此呵护的质朴蕴藉的、不带有社会桂冠的家庭生活”。(引自《记恋冬妮娅》)
有一天我乘车外出,车上的收音机正在播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听到了那首很久没有听过的“就义歌”。连自己都没想到,一句“带镣长街行”,顿时使我泪水盈眶。司机很年轻,显然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他很快关上收音机,装上了录音带。旋即,流行歌曲把我拉回现实生活。诚然,作为娱乐消遣,这不说明什么,但它使我开始认真地去想:在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中,那些我们曾经热爱、珍视的东西,今天究竟还有没有意义?在我们几乎忘却的那个年代,一些年轻人(像那个司机一样年轻),带镣长街,从容赴死,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又究竟为了什么?值不值得?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禁欲主义者,也不知道他们的死,是否“只为了达到革命的教育目的:这是个体为认同‘人民’必须支付的代价”。(引自《记恋冬妮娅》)
我想,就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传统教育,经历了“文革”的十年动乱,又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的正常社会生活,应该走向成熟。应该从仅仅理解保尔,到理解冬妮娅,理解日瓦格医生,进而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革命(社会变革)和生活,理解人性和人类精神,理解那些矛盾和冲突,理解无限和有限。这不应是由此至彼,由彼至此的重复摆动,而应该是一个扬弃过程。如此,思维从单项变为多项,心胸也博大起来。境界即由此而生。
任何个体生命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信仰、存在方式及价值观。仅从这种意义来说,保尔就是保尔,冬妮娅就是冬妮娅,既不必像过去那样蔑视冬妮娅,也不必在今天指责保尔。换句话说,你尽管去爱冬妮娅,但对保尔应有起码的尊重。
每个人的生命都极其宝贵。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小小细胞,有权选择平凡乃至平庸的生活。但是,人的生存质量是有区别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至一个团体,都需要保尔·柯察金这样的战士,需要鲁迅这样的脊梁。社会需要中坚,也许我们不理解他们献身的动机和理由,也永远不打算效仿他们。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比我们勇敢,比我们高尚,比我们的生死更有价值。在鸟类和其他动物中,发现天敌率先报警往往导致最早毙命。蚂蚁遭遇火灾会抱成一团,拼命滚动,外层的蚂蚁必死无疑,但里面的却因此得以存活。假设动物是不知道感激的,而我们人类,难道只能够在凭借丹柯的心照亮生途之后,于不经意中将它一脚踩灭吗?
我非常反对文以载道,但倍感到作家是社会的良心。他们在充分享受写作自由的同时,也应告诉更为年轻的一代,人是应该有信仰的(任何信仰都意味着超越自我);在人生的字典中,应该有崇高、高尚这样的字眼。这是人类精神积淀的财富。许多人都知道,在前苏联有一座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馆中展示着不同版本和文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馆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妻子,曾指着那些磨损的、沾有血迹的书对参观者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战士的遗物。至此,不必再对这些战士的献身及为之献身的事业做什么议论了,仅仅面对几代人的精神追求,我们理解与否,赞同与否,谁还能有半点亵渎。
最后补充一点,历史上确实有着不同的革命,它尽管有着玉石俱焚的破坏性,但仍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文革”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动乱,没有进步意义)。否则,我们现在或许仍在遭受焚书坑儒的厄运。任何社会进步都是有代价的,不仅包括保尔式的献身,也包括日瓦格式的毁灭。
走向成熟
信史无证,正史毋信
一只色彩斑斓的牛虻
科学的独立品格
“我的事业除了歌还是歌”
人类行为动机的透视者
书缘
朝鲜“诗佛”申纬
《赋史》异议
爱国的坐标有纵有横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