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也谈“被规制”的市场
栏目读书平台
作者韩月
期数2002年04期
  看了焦文峰《被规制的市场》一文(《读书》二○○二年第一期),感触颇多,有话要说。
  焦文的蹊跷之处就在于对交易原则或利润最大化的理解。焦文说,在集市这种民间市场里,人们可以用现金交易,也可以以物易物,讨价还价比较少见,而且就单个交换者而言,成交量不大,这当然取决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但无论怎样,在这里,“作为利润最大化实现形式的交易原则至少还很不明显”,因为它更多地表现交易双方自我和相互的认同和肯定,肯定自我和相互的“内行”水平,“赢得乡邻的尊敬,进而改变在生产队里的地位”。这不正是布坎南(James M.Buchanan)所分析的典型理性“经济人”吗?这些不正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表现吗?因为正像布坎南所说,影响效用的因素多种多样,财富、地位、权力以及慈善、友谊、信心等等被不同的人看成是不同的效用因素,我们怎能把这些都排除在交易原则之外而拆解交易原则本身呢?焦文的“纯经济”眼光使他拒绝承认这些就是“利润最大化”的真切表现,水至清则无鱼也。
  如果用“不纯”的眼光再重新审视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农村集市,那么“说法”就同焦文大不一样了。“文革”期间“集市时间和地点通常是固定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市场交易信息,交易各方的了解与信任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促使利润最大化。集市的待售产品主要是“镰刀、铁锹、犁头或簸箕、笆斗、箩筐之类的小农具,间或出现布匹鞋帽等生活用品”,这说明当时的统购统销“统”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没有给潜在的交易者留下什么交易空间,为了规避交易风险(如某些物品被宣布为“非商品”使交易“非法化”的风险或与供销社那种绝对垄断性倾销撞车的风险),交易者都“理性”地(无奈地)缩小交易范围,这仍然是效用最大化的考虑。“除偶尔遇见的杂耍场子外,集市基本是安静的,完全没有布罗代尔描绘过的巴黎、伦敦等随便什么集市或今日中国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常见的喧闹。”我想,首先“安静的市场”并非真的那么令人羡慕,并不是现在人们所向往的那种“世外桃源”,当然更不表明一种“秩序”,这仅仅是政治高压的外化形式,这是压抑的沉闷,人们的一切都被压抑到“安静”里去了,因为只有安静才能降低交易的政治风险;其次“喧闹的市场”正是一种生命力的释放,交易范围扩大了,交易品种增加了,交易频率提高了,再那么“安静”无疑是封闭市场鹋息,交易也就难成交了。所以,无论是怎样的市场状况,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利润最大化的交易原则始终起着主导性作用,理性“经济人”不仅仅是一种天才的假设,更是一种确切的事实。
  所以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正如如来佛的手掌心使市场或人类的一切经济行为都难逃其“轭”:如果一切经济资源都是私人占有的,如果自然界的一切过程都是连续的,如果市场价格是人们据以调整自己的生产、消费和交换行为的惟一信息来源,那么人们的私利动机总可以把社会带到资源有效配置状态中。这就是著名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也就是焦文所说的主流观点。与第一基本定理相补充的是第二基本定理:对任何的一个资源配置状态总存在至少一个财产初始分配方案,使得在这一财产分配基础上展开的自利的个人的生产、消费和交换行为,最终把社会带到那个给定的资源有效配置状态中。
  这就是市场制度的全部秘密,也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市场是由此而“被规制”的。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