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在大历史和小历史之间驰骋
作者
熊秉元
期数
2002年04期
由大学接触经济学开始,到现在迈向耳顺之年,几十年里我看了不少的资料。不过,在这许多论文书籍里,如果要以“理论架构”来取舍,我认为真正可取的不超过五本。当然,这并不表示在其他的资料里,没有令人心悦诚服的智能;最主要的,是要提出自成体系、脉络分明、能一以贯之的理论架构,并不容易。
以我的浅见,在这些屈指可数的经典里,诺斯(Douglass C.North)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特别值得一提。这本书是学术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得到诺贝尔经济奖的重要原因。
诺斯的专长是经济史,而贯穿全书的主题是:“为什么有些社会迈上繁荣之路,而有些社会却停滞不前、甚至步向衰颓?”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诺斯发展出一些分析性的概念,然后逐步架构他的理论。不过,虽然这本书是理论巨作,他的“故事”其实浅显而晓畅:
“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无论是在原始社会或现代工商业社会,人的基本特质就是“自利”,希望能追求自己(家人、亲戚、事业等等)的福祉。其次,人和人互动的关系,最好能出现1+1>2的结果;因为只有当1+1>2时,新的价值才能衍生,而资源才能累积。再其次,要处理人际互动,聪明的人会发展出各种风俗习惯,这是“非正式规则”;当社会进一步发展之后,才会有政府司法、律令规章等等“正式规则”。
有了稳定的非正式和正式规则,社会就具备了一套脉络分明的“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在大致健全的制度环境之下,民众就可以各尽所能,并且享有奋斗的果实。这个故事固然简单,但是诺斯也多次强调:人类历史上,繁荣和稳定的社会是例外;由柏林围墙倒塌前的社会主义国家、“九一一”事件后的潜在危机来看,诺斯的观察确实发人深省。
在方法论上,诺斯由小而大的理论架构,层次分明;在实质问题上,他大笔写意挥洒,勾勒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因此,由方法论和实质问题来看,他的书都有相当的贡献。
不过,虽然诺斯的“大历史”气势恢弘,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却往往有可远观、但无法感同身受的情怀。相形之下,针对单一、有切身感受的主题,以“小历史”的方式铺陈,可能反而会有异曲不同工但同样有启发性的结果。
以这种角度来看《血、汗和泪:工作的演进史》(
Blood,Sweat and Tears:The Evolution of Work
),就比较容易掌握全书的主旨和趣味所在。作者理查·唐肯(Richard Donkin)是伦敦《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过去笔下主要处理企业管理方面的各种议题。基于这种背景,加上近年来白领阶级失业、转业的人愈来愈多,他脑海里逐渐浮现一个小问题:“古往今来,工作的意义到底为何?”
为了解决自己心里的困惑,他决定暂时离职一年,以全力投入探索。他的成果,就是《血、汗和泪》这本书。和诺斯的大历史相比,唐肯采取的是另外一种叙述方式;他针对“工作”这个主题,描述人类由部落社会开始、过渡到工商业社会、乃至于方兴未艾信息社会的曲折。
关于“工作”这个主题的小历史,唐肯提出许多引人深思的论点。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对基督教新教伦理的阐释。
新教的教义认为,信徒不须透过教会才能侍奉上帝;只要内心虔诚,每个人就可以以自己的行为来荣耀神。在观念上,对于信徒的作为,全知全能的神会有公正的衡量;可是,实际上,衡量信徒本身行为的,不是神而是信徒自己。因此,表面来看,新教的义理是建立了信徒和神之间的联结;其实,则是激发了个人自我实践、自我要求的潜能。
唐肯认为,新教伦理,奠定了近代“工作伦理”的基础;勤劳俭朴的工作精神、克己复礼的生活态度,刚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充沛的动力。因此,现代工商业社会的敬业精神、甚至一切以工作为中心的“唯工作论”,都是源于十七世纪的宗教革命。
唐肯的论述以及旁征博引的故事,要比韦伯(Max Weber)原先的论点生动深入;在其他方面,针对单一主题、一以贯之的铺陈方式,也使得唐肯的“小历史”颇为可观。
不过,读完《血、汗和泪》这本书,我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两个问题。首先,作者的企图,是要建构一部贯穿古今的“工作史”;可是,以新教伦理来解读现代人对工作的认知及态度,可以说是以偏概全。因为,华人世界、伊斯兰教世界、中南美洲、非洲,几乎都没有受到新教伦理的洗礼。可是,在这些地区和社会里,对于“工作”这个概念,也都有各自的演化和传承。唐肯的故事,是不是也和这些地区及社会的经验若合符节呢?
其次,《血、汗和泪》不是学术论著,唐肯也不属于学界人士;因此,要求书里也有明确可循的理论架构,并不合理。不过,读完一本洋洋数百页、通古论今的小历史,读者总期望得到的不只是“知识”,而是能有一些“思维”。譬如,这本书所呈现的轨迹、所透露的讯息、所揭橥的启示,是不是也反映在其他的主题上?——家庭、婚姻、教育、人际关系等等的演进,是不是和工作演进的轨迹类似呢?
作者没有处理这些问题,不过读者可以边读边想。而且,以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也许比较好的做法,是能细读一两本如诺斯巨作般的“大历史”;然后,再看其他的“小历史”时,就能以大历史的架构为参考坐标,仔细地琢磨和品味各个自成一格的小历史所含有的趣味和意义!
在大历史和小历史之间驰骋
散文与我
不仅是为了纪念
象征性资本与象征性暴力
说说“毛批本”《三国》
读列宾《纤夫》一画偶得
英雄
头顶的星空和身边的日子
追忆李长之
为什么我们会同受煎熬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