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打造”身体的“幻象”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刘铁芳
期数
2002年04期
马华教练走了,早晨打开电视不再是她那体态健美、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甚或是充满“煽情”般诱惑力的身姿。关于她的死因众说纷纭,肯定不是死于健美,但也有人疑惑,其死应该跟健美有关,其中有两个因素是不无道理的,一是过多服用减肥药,以抗拒年岁的增加而带来的体形的改变,“人定胜天”,阻挡自然的老化,一是长久地置于快节奏、高音响、高兴奋的状态之中,人的神经难以承受之重。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健美的马华留住了马华的健美,却没有留住马华本身。
当然,健美之于马华,早已不只是作为她个人求健美的个体性活动,而是她的事业,她的志业,或者说,反过来成了她的生命,把她的作为志业的健美与她作为平凡个体的生死相连,是太苛求于她,甚至是贬损于她,因为她并不仅是为她自身的健美而健美。马华,华夏大地一平平女子,八十年代即负笈西瀛,修得健美理念,回国首开健美培训,并移诸央视近十载,唤起全国都市处处青春靓影拳拳热衷,可谓劳苦功高。她究竟做了些什么?用她的富有活力和激情的生命来“打造”健美身体的“幻象”,或者说神话,首先是她自己的,然后是别人的,大家的身体“幻象”。
人的身体受之父母,本是自然的造化,尽管每个人的体形殊异,“美丑”不同,但其中都不乏造物主赋予的优美和谐,人生理当殷勤照料,以不负天地父母,但人为的照料应是有限的,这个限就是人的肉身自然,你只是一个肉身,不是一块可以随意雕饰的“玉”,更不是可以打烂再掺水重和的泥,这是人的肉身的宿命。健康和美丽并不总是相伴而行,健康多须顺乎自然,背于自然就等于背于健康,而美丽却常顺乎人心,诱人越过界限去与肉身自然抗衡。鱼和熊掌,二者兼得,何乐不为?但二者不可得兼时,该如何取舍?
我们来看一看马华的健美食谱:早餐: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或豆奶(不加糖),一个水果。中餐:一两米饭,剩下的什么都吃:鱼、肉、各种蔬菜、水果。中餐的关键是不超量。晚餐:豆制品、一碗粥、生萝卜、黄瓜、西红柿、大量水果。马华曾说:“许多人都夸我皮肤白皙充满光泽、浑身上下散发着活力,看上去十分年轻。这些得益于我十四年的健美生涯,而且我也很讲究吃。了解我的人称我是美食家。我爱吃,但同时我又是一个容易发胖的人。因此,我总结出一条吃的经验:不在乎吃什么,而是怎么吃。我认为饮食有其科学性,归结出就是营养大,热量低。这样坚持下来,不论怎么吃,身材既不会发胖,又健康。我长年坚持一天饮食低于一天消耗的热量。身体是一个储蓄热量的银行,要保持身体热量的平衡,关键是饮食和运动。胖人都是因为体内储存的脂肪太多,加上不做运动,久而久之,身体的支取无法动用到体内堆积的脂肪。饮食一定要形成热量差额,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高糖、高盐、高油是人体肥胖的大敌。人体内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分别是水、矿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这六项人们只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即可。喝水不长肉,吃鱼、牛肉、鸡蛋这些蛋白质是体内所需的;蔬菜水果中含有很多维生素。因此只有糖和脂肪需要严格控制。同样吃鱼,清蒸的就不长脂肪,如果用油一煎,就很可怕;鸡蛋和西红柿,分别煮着吃和生食,既不破坏营养,又能减低热量,如果非吃西红柿炒鸡蛋,不长肉又等着什么呢?一个人饮食要讲科学,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广州日报》,二○○○年六月十三日)吃多易发胖,这是自然,要避免发胖,常用的两个法门,一是减肥药,这意味着“侵犯”作为肉身的自然;一是控制饮食,这意味着小鹉,提防自己的肉身欲望。马华的食谱与其说是健康的,不如说是唯美的,小鹉翼翼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一切活动之先,之中,总要想着是不是符合健康标准,生活是否还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负累,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抑或在此,饮食的“科学”、“健康”本身就是文明世界打造出来的幻象?世界上最长寿的高加索人讲究粗茶淡饭,他们脑瓜子里装的恐怕不是我们所言的“科学”,不过是他们舒心乐意的习惯而已。“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个“幻象”的“健康”一旦以过强的暗示加诸个人,本身就可能越出健康的轨迹。
读过沈从文先生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当我们拥有了关于身体的“幻象”,我们便拥有了一个“日三省吾身”的标尺,我们便难再满足于自己既成的身体事实,我们便开始抱着自己的身体跳进那被打造出来的关于身体的“幻象”之中,好比孙悟空的紧箍咒。玛丽莲·梦露、邓丽君之死,是不是跟她们自己、包括别人加给她们的身体“幻象”有关?每天,世界上有多少人因为愧对那标准的身体“幻象”而在镜子面前黯然神伤?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打造各种“幻象”。给少男少女打造潇洒自由众星捧月的明星“幻象”,给青年男女打造缠绵悱恻死去活来的爱情“幻象”,给成年男女打造风流倜傥香车宝马的成功“幻象”,给莘莘学子打造名牌大学出国美梦的求学“幻象”,给运动员打造冠军的“幻象”,给乡村打造繁华都市的“幻象”,给弱者打造强者的“幻象”,给弱小国家(地区)打造发达的“幻象”。也许,现代化就是一个不断地打造社会发展各种“幻象”的加工厂,抑或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幻象”,一个由西方世界率先打造进而传遍全球的一个“神话”。文化与商业联姻,权利与金钱合谋,时尚与经典共塑,“无中生有”,“打造”人间千千“幻象”,无奇不有,无所不能,身体、美女、财富、成功、发达……乃至委琐、无能、罪恶的形象,都被“有声有色”地“打造”出来,“打造”真是当代一个绝妙好词。“地球村”是不是一个“幻象”?是谁“打造”出来的“幻象”?谁是“幻象”中的最大赢家?
大众传媒在“打造”“幻象”的同时,也在“打造”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首当其冲就是感知我们自身的方式。当“幻象”铺天盖地,我们怎样感知我们自身和我们周遭的世界?我们怎样才能触摸到自己真实的脉搏?每个人都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地被抛进林林总总的公众“幻象”之中,各种“幻象”又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地成了套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个体“幻象”,把我们与世界隔离开来,进而取代我们原有的朴素的感知方式,然后我们逐渐忘了我们曾经是谁,忘了我们朴素的感觉。而每个人的世界其实是大不相同的,亦如每个人的肉身的差异。实际上,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已无力分清究竟什么是切身的理想,什么是高高在上的梦幻,我们大都走进“幻象”易,却难于走出“幻象”,超越“幻象”。
“人不可无梦,但不可长梦不醒”,忘了这是谁的名言。面对充满诱惑的“幻象世界”,面对我们自身日渐模糊的感觉和我们自身的形象,这次第,怎一个“不”字了得?
“打造”身体的“幻象”
最年轻艺术的发展史
优生学与潘光旦
杜梅吉尔和比较神话学
当网络遇到国家
另一个影像世界的历史
《徐懋庸杂文集》序
漫谈《胡同及其他》
“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
民谣的误读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