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图书馆路三十号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苏迅
期数
2002年01期
世界名曲《二泉映月》诞生在无锡,图书馆路三十号。
江南古城无锡是中国的民族音乐之乡。尤其在近现代,我国第一个刊印琵琶曲谱的音乐家华秋苹、《月夜》和《空山鸟语》的作者刘天华、创作了《西城柳》和《流水》并编撰《九宫大成》的储师竹、改制成“蒋式二胡”的演奏家蒋风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及《十番锣鼓》的著者、成功解读了宋代姜白石曲谱的近代民乐研究奠基人杨荫浏,都是无锡人。民间音乐大师瞎子阿炳华彦钧(一八九三——一九五○)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代表作《二泉映月》跻身世界十大名曲之列。
图书馆路在崇安寺边沿。提起此寺大大有名,崇安寺初建于东晋兴宁二年(三六四年),北宋初年始改今名,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中即涉及该寺。清代咸同年间寺毁于火,空地成为民间杂耍和风味小吃集中地,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南京夫子庙并称江南四大小吃丛林。六七十年前的崇安寺水陆辐辏,市贩喧阗;图书馆路是条并不算太窄的老马路,因毗邻开馆于一九一五年的无锡县立图书馆而得名,十多年前我常穿行在这片洋槐的密荫间,可那时不知道就是这条幽谧的老马路,跟《二泉映月》竟有着那样的渊源。
在这个盛夏的中午,我独自寻到位于马路拐弯处的三十号。我想,我来了!三十号是间狭小阁楼,连同旁边另两处房产原俱属道观雷尊的庙产。阿炳执掌雷尊殿后由于交友不慎,染上阿芙蓉癖,产业荡尽,惟剩下小楼风雨栖身。后来,眼睛瞎了,夜深人静时他常在阁楼上琢磨一首叫《惠山二泉》的曲子,他不停地调弄着二胡的把位,修改着心中的曲谱……直到去世,阿炳至少在此窝居三十年。小阁楼实在是小,占地大概不会超过二十五个平方米罢。现在楼上楼下各用木板割作两间,分属四“户”,每“户”也仅可安下一张床外加一案小桌而已。进门处约莫有四五平方米的公共区,是各户起伙之处外加零星杂物的堆放站,一狭条被踏薄了阶板的木梯逼仄地指向楼上。小阁楼委实是破败不堪了。潮湿印在地屏,油腻挂上墙壁,陈腐的霉味搅入空气,阁楼的地板都发了糟,有一处竟将整扇门板填补了糟朽。解放初期阿炳和老伴相继去世后,房子成了无主产业,政府用来安置无房人员,大都是单身老人。我走进三十号,有一户在家,是对年逾古稀的夫妻。阿公躺在床上养病,他说他们是现有几家中最早的入住户,一九六六年来的。阿婆略带苏北口音,她介绍,自己一直在乡下住,近两年才来和老头相伴的。老人也晓得这房子的来历,不过,他们说,这房子是不行了。
阿炳是其师傅,三清殿道观雷尊殿主持道士华清和的私生子,八岁跟父亲当了道士。在严格的训练下,青年阿炳就显示出卓越的音乐天赋,他的鼓、笛、琵琶和胡琴都是一时之选,据说他演奏的琵琶套曲《龙舟》能够弹出七条龙船。二十一岁那年华清和过世,阿炳一度走上歧路,沦落潦倒。一九二七年,阿炳发现自己的双眼日渐暗淡,终于有一天,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只得身背琵琶胡琴,布袋里装着两块竹板沿街卖艺,真正成为一名街头艺人。每天他来到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做场子,弹得最投入的应当是不断修正中的《惠山二泉》诸曲罢,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还是他自编自演的“唱新闻”。老报人孙云年在《江南感旧录》中记录了阿炳痛骂金圆券的唱词:“金圆券,满天飞,花花绿绿的好东西,早上可以买头牛,晚上只能买只鸡。十万金圆券,只够量一升米……”这是我能找到的惟一一段当日的唱词。据传,抗战时期他还以二胡演奏过《义勇军进行曲》。
由于“唱新闻”受到当局警告,再加上病体不佳,从一九四七年起阿炳就不再上街卖艺而在家以修胡琴为生。他感到自己的路就要走到尽头,卖掉了乐器,一门心思静待另一个世界的召唤。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那是一九五○年的夏天,一位体面的先生举手叩开了图书馆路三十号的大门——同乡音乐大师杨荫浏受中央音乐学院之托,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这对旧相识的重逢,激起久病中的阿炳的万千思绪:他记得自己青年时曾寻到“天韵社”,向这位小六岁的杨先生讨教过琵琶指法。今天先生专程登门,焉可推托搪塞?阿炳嗫嚅着向先生道:“三年没有操琴了,凑手的乐器也没有了,手艺已经荒疏,希望上街练几天。”杨荫浏为阿炳借来琵琶和二胡,阿炳在老伴搀扶下,挣扎病体,蹒跚街巷,拉响了《惠山二泉》……三天后,开始灌录音,阿炳说,这首曲子只是暂用《惠山二泉》为名,它的真名叫《二泉映月》。杨荫浏录制完成《二泉映月》、《听松》和《大浪淘沙》等六首曲子,阿炳的身体已不堪重负,杨荫浏与他相约,来年春天再来录音。录音资料送到天津,中央音乐学院马上决定聘请阿炳出任教席。当学院征求阿炳意愿的信件由专人送达无锡时,重病中的阿炳紧攥来人的手说,不能应聘到天津去任教是终身的憾事!这年十二月十二日,阿炳大口吐血,一代大师的生命之焰在这座破落小阁楼中溘然而灭。
作为民间艺人的阿炳,终于没有完成从在野到位居庙堂的角色转变,这在官本位的吾国绝对是个不幸,因之注定他要受冷遇,因之注定他流传下来的遗存就出奇地少!音乐,创作加改编才六首,而据估计他一生曾创作作品不下七百首;旧居,本来就局促破败,现在继续在破败着;遗像,五十年代从旧档案里日本侵华时的“良民证”上翻着一张,惟一的一张。尽管如此,至今有人认为,那张戴破呢帽、架圆墨镜、留小胡子的阿炳像坍了无锡人的台,不能用来代表无锡的文化名人。也有人谋划着,将图书馆路一带零落的老宅区统统推平,变为绿地。他们说,如果留下三十号,会影响城市规划,局部总须服从整体嘛。
前几个月古建筑权威罗哲文先生来无锡考察文物,他看了图书馆路三十号后说,这里依然保存着阿炳生活时的格局,此处建筑已经具备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条件。
一锤定音,好得很!
图书馆路三十号
怀克异
做官的道德
古服饰的新研究
可比与不可比
厄普代克的《自我意识》
“批评方法与中国现代小说研讨会”述评
“失忆”的悲喜剧
法语对英语的一次胜利
杨龙友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