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浏览书林
期数1999年12期
  针对资本主义的不断变化发展和国内有关研究的薄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资本主义研究丛书”,已出版四种著作,包括威廉·E·哈拉尔(美国)的《新资本主义》(28.00元)、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巴西)的《帝国主义与依附》(28.00元)、伊曼纽尔·华勒斯坦(美国)的《历史资本主义》(13.80元)和约翰·基恩(英国)的《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18.80元)。
  哈拉尔提出的观点是:如今,制度上的战略变化正在为后工业社会创造一种更高形式的资本主义。作者试图表明,由于大公司充当了向信息时代转变的先锋,经济危机如何正在得到解决,企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以美国传统为基础的新式制度,它将改变整个经济制度,并最终改变西方社会本身。这些变化构成了“新资本主义”。作者说,此书最有价值的特点之一是它表明:“新资本主义”是民主与自由企业的一种不寻常的结合,因此他强调的是在自由观点和保守观点之间求得平衡,而人们常常认为这两者在经济思想上是互不相容的。作者认真地尝试了调和利润与社会福利、“供方”与“工业”经济政策、以及其他明显的冲突,并指出,“如今,这一诱人的新时代最重要的方面是将对立面综合为一体,而本书正是反映了这一准则”。
  巴西经济学家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的《帝国主义与依附》是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对依附的形式和依附的结构做了较为系统和权威的阐述,为研究依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依附理论是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在拉丁美洲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积累运动在不发达国家的特殊表现形式的一种理论。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资本主义体系中外围国家的角度研究帝国主义问题,认为帝国主义现象包含了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向外扩张的经济中心和作为扩张对象的附属国;帝国主义理论只是研究了帝国主义中心的扩张过程和对世界的统治,依附理论则研究这种扩张的后果。依附理论的另一重要特点在于既把依附现象放到帝国主义理论的总框架中来考察,又把它作为帝国主义总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来研究,以揭示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为内的扩张同扩张对象国内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在外围的特殊表现形式。由于上述特点,依附理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或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被看做帝国主义理论的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因此也被称为“新帝国主义理论”。
  伊曼纽尔·华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三卷本的巨著《现代世界体系》。华勒斯坦认为关于资本主义的大量论著一般都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主要采取逻辑—演绎分析,从资本主义的定义乘法,分析资本主义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发展程度,另一种是集中研究当前某一个时间点上资本主义体系的所谓主要转变过程,而以前的时间点只不过被当做研究当前实际情况的虚幻陪衬,他强调指出,一项紧迫的任务是把资本主义看做是一个历史体系,从其全部历史和独特的具体现实中加以考察。他还认为,资本主义现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了避免一些人通常容易产生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倾向,应该把整个统一的资本主义现实描述出来,探讨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表现形式。因此,他在应约撰写书稿时,把《资本主义》改名为《历史资本主义》。这本一九八三年出版的小册子,构成此书的第一部分。此书的第二部分《论资本主义文明》是一九九一年作者访问香港中文大学时所做的主题演讲。与百万余字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专著不同,这是本不足十万字的小册子,但它却以其独有的特点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读者。首先,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已形成完整的世界体系理论,因而此书篇幅虽小,但处处触及作者多年研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始终关注的敏感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其次,此书与一般教科书不同,不落俗套,深入浅出,主线清晰,易为读者理解,可以看作是进一步研究世界体系理论的入门书。同时,已经阅读过《现代世界体系》等专著的读者,通过它也有助于把握世界体系理论的一些关键问题。
  《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收录了作者的七篇论文,题目分别是:《官僚主义及其不满:福利国家的危机倾向》、《马克斯·韦伯的遗产》、《一个得到全面管理的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的发展》、《技术和实践:哈贝马斯早期重新提出的政治概念》、《社会主义公共生活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和创造性的破坏》、《受到围攻的自由主义:权力、合法性和现代契约论的命运》。这些论文以突出批判社会民主注意促进官僚主义化倾向的形式出现,确信晚期资本主义的彻底改革,关键在于通过建立和巩固独立自主的公共生活领域来削弱公司和国家官僚机构的权力。根据这些论文的观点,只要两个以上原先单独行动的个人聚集在一起探讨他们自己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已经和始终置身其中的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一个公共领域便形成了。通过这种独立自主的结合,公共领域的成员们考虑他们要做什么,确定他们将如何在一起生活,推定在他们可以利用的手段的估计限度内如何才能在可以遇见的将来集体行动。从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今天永远取消这种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就会像中世纪的农民失去公共土地那样引起严重的后果。支持这种新年的论据大部分来自二十世纪德国政治思想传统,尤其是韦伯、哈贝马斯和奥费的著作,而这些论据又被三个互相关联的论点联系在一起。此书非常扼要地概括了这些论点。把这些论点放在一起考虑,可以被看做重新考虑和说明何为以民主的方式走向社会主义的初步尝试。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在世界各地不仅成为生活中流行和时髦的话语之一,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它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进程。对全球化的系统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来达到高潮。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化论丛”旨在为这一研究在中国的深入提供一些基本的资料。全套丛书共七本,有《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悖论》、《全球化与中国》、《全球化与世界》和《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它们分别收入了有关的重要论文。以下把其中四本的目录介绍给读者。
  《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11.50元)收入《马克思的回归》(约翰·卡西迪)、《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伊曼纽尔·华勒斯坦)、《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道格拉斯·凯尔纳)、《东欧剧变与<共产党宣言>》(哈贝马斯)、《世界新秩序中马克思主义》(安东尼奥·克拉里等)、《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亚当·沙夫)、《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弗里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迪佩斯·查克拉巴蒂)、《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经济思想批判》(亚美利格里奥和鲁西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C·霍华德,J·E·金)、《马克思主义和精神》(考尔夫)、《评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雅克·德里达)、《现代世界和<共产党宣言>》(伊藤诚)、《徒有其名的胜利》(约翰·格雷)、《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神话: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贝特尔·奥尔曼)、《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阿里夫·德里克)。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15.20元)收入《全球化——概念与基本设想》(于尔根·弗里德里希斯)、《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分析》(约阿吉姆·比朔夫)、《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后果》(卡尔·海因茨·巴奎)、《涡轮资本主义改变着世界(一):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围绕劳动岗位与工资的竞争》、《涡轮资本主义改变着世界(二):民族斗争,向社会福利国家进攻》(《明镜》杂志记者)、《全球化时代的经济与国家——从民族的国民经济到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狄特玛尔·布洛克)、《没有劳动的资本主义》(乌尔利希·贝克)、《面临金钱与自然挑战的劳动社会》(埃尔玛尔·阿尔特法特)、《团结互助与全球主义》(约什卡·费舍)、《分裂的社会》(《明镜》杂志记者)、《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当前的社会危机及其后果》(约阿吉姆·希尔施)、《后福特主义的世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阿兰·利皮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埃伦·米克辛斯·伍德)。
  《全球化与世界》(15.20元)收入《面向全球化》(阿兰·伯努瓦)、《战后的全球积累和资本的跨国化》(塞拉斯·比纳贝扎德·亚格梅安)、《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格雷厄姆·汤普森)、《全球化问题——资本的力量》(威廉·K·塔布)、《全球化与国家无能的神话》(琳达·韦斯)、《全球化与国家的未来》(克利夫·克鲁克)、《全球化与国家的销蚀》(苏珊·斯特兰奇)、《民族国家持久不衰的政治经济学》(萨姆·普利)、《全球化与停滞》(阿瑟·麦克艾文)、《全球化——一种新正统观念的批判》(克里斯·哈曼)、《处于绝境的全球化》(威廉姆·凯勒路易斯·波利)、《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詹姆斯·N·罗西瑙)、《五十年足矣》(萨米尔·阿明)、《走向全球的开放社会》(乔治·索罗斯)、《得不偿失的胜利:关于盎格鲁—撒克逊式资本主义未来的问答》(罗伯特·保尔)、《政治与经济》(尼克拉斯·卢曼)。
  《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19.00元)收入《全球性的形成与激进政见》(阿里夫·德里克)、《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查尔斯·洛克)、《传统未来的来临:全球化的想像》(欧阳桢)、《全球化:亚洲危机中的反思》(张颐武)、《全球化、文化认同和民族主义》(王逢振)、《全球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和后殖民研究》(王宁)、《后殖民和全球化》(西蒙·杜林)、《后殖民主义话语的悖论》(杨乃乔)、《全球化、后殖民批评和文化认同》(陶东风)、《德勒兹与詹姆逊:精神分裂的乌托邦主义》(伊安·伯坎能)、《E.M.弗斯特——一个彻底的殖民主义者》(陈红)、《福柯和他的<捍卫社会>》(约翰·马克斯)、《走向新世界主义》(杜威·佛克马)、《跨国/民族文化研究》(戴维·伯奇)、《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误读与文化交流》(麦永雄)、《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世界主义》(程钢曹莉)、《中、英视觉文化中白色女性的研究》(斯泰芬尼·唐纳德)
  彼得·德鲁克,美国资深经济学家、当代国际上声望甚高的管理学权威。《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4.20元)是他对本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也包括东方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在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变化发展的回顾,和它们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中将会展现的面貌的展望。作者在‘导言”中指出,四十多年来,世界处于一种巨大的转变之中,处于他称之为向着“后资本主义社会”(亦即知识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个过程,“如果历史能做向导的话,要到二○一○年或二○二○年才会完成。”但是,它现在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作者以“社会”、“政体”和“知识”三部分描述这个新的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国家职能的变化以及国家之间的新的组织、结构的建立:这个“肯定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它的主要资源将是知识:它同时又是个多组织的社会”,“真正控制资源和绝对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是知识”。
  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化编辑室介绍他们新近策划出版的“猫头鹰学术文丛”时说:“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代表;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指称。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望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这套丛书已出版六本,即:《鲁迅的生命哲学》,王乾坤著,18.60元;《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解志熙著,17.20元;《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邓晓芒、易中天著,24.00元;《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沈卫威著,13.80元;《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黄开发著,17.00元;《“无”的意义》,李孺义著,21.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