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访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
作者金影
期数1980年08期
  原约好星期天上午去访问费孝通教授,不料早上起来,大雨倾盆,只好作罢。午后,雨过天晴,大地清新。我们沿着被雨水冲刷得洁净的道路来到费孝通教授的家,这位从美国回来不久的著名社会学家在书室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窗外绿树成荫,玫瑰园里,群花怒放;室内书籍满架,报刊叠叠。费孝通教授虽然年逾七十,但心广体胖,谈笑风生。这是一个愉快的下午,费孝通教授一一回答了我们想知道的许多问题。
  问:费先生,您好!
  您这次去美国丹佛市接受国际
  性应用人类学会授予您的一九
  八○年度马凌诺斯基名誉奖,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首先,我
  们代表《读书》杂志的读者们向
  您表示热烈的祝贺。您是哪一
  天回国的?
  答:谢谢你们对我的鼓励。
  我是五月六日回到北京的。从
  三月十五日登上中国民航的班
  机,经巴黎转机,到达美国纽
  约。过了五十二天,经香港回
  国,绕地球转了一圈。
  问: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些授奖的情
  况?
  答:可以的。
  授奖仪式是在有各国人类学者
  参加的应用人类学会年会上举
  行的。出席这次年会的有五百
  名社会人类学家,主要是美国
  人,不少来自南美和加拿大,
  欧洲和东方的学者不多。他们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纪
  都比较轻。年会是在美国中部
  洛杉机山麓名胜区丹佛市举
  行,会议一周,大家自由参加
  各专题小组。交换意见,探讨
  学术问题的气氛是严肃的。授
  奖仪式是在三月二十一日晚上
  举行。在本届年会主席美籍华
  人教授牛康民博士主持下,由
  我已故的老朋友,美国人类学
  前辈雷德斐尔德的女儿、现任
  麻省理工学院人类学教授贝蒂
  博士授给我名誉奖状。我的心
  情很激动,以我个人来说,实
  在惶愧惧悚,这些年来我在学
  术上哪里能说有多大成就。但
  是我想到这是各国同行对我的
  祖国和民族学术地位的推崇,
  我也感到光荣。我在会上宣读
  了我的论文《迈向人民的人类
  学》,引起了到会的朋友们热
  烈的欢迎。这种场面对该会来
  说是空前的。
  问:马凌诺斯基是怎么一个人,为
  什么要以他的名字来作为应用
  人类学名誉奖的命名呢?
  答:马凌诺斯基原是奥地利籍的波
  兰人,早年在波兰的古都克拉
  科夫大学学习物理和化学。由
  于身体不好,他遵照医生的嘱
  咐摆脱些正科,涉猎些旁门。
  他挑了本人类学家弗累则的名
  著《金枝》阅读,从此沉溺在这
  一门学科之中。他留学德国和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夕,他到西太平洋美拉尼西亚
  的一个英属的小岛上做调查研
  究工作。大战发生后,因为奥
  地利和英国处于敌对地位,他
  不能离开这个小岛,于是下决
  心学习当地语言,和当地人一
  起生活,对一个小部落的政治、
  经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等各方面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
  研究,很仔细地记录了他对这
  个岛上居民生活的观察。大战
  结束后,他带了很丰富的第
  一手材料回到英国,一九二二
  年出版了轰动人类学界的《西
  太平洋航海者》,成为以实地
  调查为研究方法的现代社会人
  类学的奠基者。马凌诺斯基是
  一九四二年去世的。在五十年
  代末期,由各国人类学者组成
  的应用人类学会为了纪念这位
  最早提出人类学应当成为一门
  实用学科的先驱者,决定每年
  授给一位对应用人类学研究有
  突出贡献的学者以马凌诺斯基
  名誉奖。得奖的学者必须要在
  该会年会上发表一篇有关应用
  人类学的论文,以推动这门学
  科向前发展。
  问:请您谈谈您和马凌诺斯基相识
  的经过,以及他对您在学术上
  的影响。
  答:我是一九三六年夏天去英国留
  学的。出国之前先在国内作了
  一年的调查工作,这是我在清
  华研究院毕业时史禄国教授给
  我出的主意。我先后在广西瑶
  山和我家乡的一个农村进行社
  会调查。我到了英国进伦敦经
  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指导我
  的业师就是这位鼎鼎大名的马
  凌诺斯基教授。他对我在国内
  农村调查的材料很感兴趣,并
  指导我根据这些材料去写博士
  论文。一九三八年,我的论文
  通过了,这就是后来在英国出
  版的《中国农民生活》(又称
  《江村经济》)这本书。我的这
  位老师还特地为这本书写了一
  篇序言。回国以后,我又遵照
  他的嘱咐,在昆明西南联大教
  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
  行调查,我将我的调查结果又
  写成了另一本书叫《乡土中
  国》。对于马凌诺斯基的学术
  观点,我认为应该从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出发,一分为二地
  进行分析。马凌诺斯基主张人
  类学必须发展成为一门实用的
  学科,为文化上后进的民族服
  务,他的意愿是正确的;他在
  社会文化的研究上采取实地调
  查的方法也是科学的。但是,
  马凌诺斯基生活在帝国主义时
  代,必然有他的历史局限性。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不对
  的,这才是对待历史人物的正
  确态度。
  问:您宣读的论文《迈向人民的人
  类学》,内容能向我们介绍一
  点吗?
  答:文章比较长,我简单向你们讲
  几句。
  在这篇论文里,我提出了马凌
  诺斯基在社会人类学这门学科
  中的主要功绩,并指出了他的
  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然后,
  讲述了一九四九年我们中国人
  民得到解放以后我在民族研究
  工作方面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用来说明我们的民族研究和他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的区别。
  这些体会涉及到三个方面:一
  是我们怎样以中国人民自己的
  问题作为我们调查研究的对
  象。二是我们怎样由于调查者
  和被调查者利益的一致而取得
  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的可能性。
  三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调查者
  怎样认识到对调查的后果必须
  有负责的精神。我通过数十年
  的工作深切体会到,科学的、
  对人民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必
  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
  是说,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
  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
  学。这就是人民的人类学的涵
  义。我在我的讲演的结尾是这
  样说的:
  “当前世界上各族人民确实需
  要真正反映客观事实的社会科
  学知识来为他们实现一个和
  平、平等、繁荣的社会而服务,
  以人类社会文化为其研究对象
  的人类学者就有责任满足广大
  人民的这种迫切要求,建立起
  这样一门为人民服务的人类
  学。这门学科目前还只是一部
  分学者的奋斗目标。我愿意和
  在座的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一起,竭尽我的余生,向建立
  这一门人民的人类学而迈步前
  进。”
  问:这是一段理论性和逻辑性十分
  强的话,又充分表达了您人老
  志壮的豪放精神,这都是我们
  年轻人应该很好学习的。
  答:太过奖了。
  问:听说您最近又接到邀请,请您
  去英国讲演和接受奖章?
  答:那还是明年的事情。
  问:情况能不能向我们稍稍透露一
  点?
  答:你真是会追根问底。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从美国
  回来,我收到英国皇家人类学
  会给我的信,告诉我英国皇家
  人类学研究所理事会选举我为
  一九八一年赫胥黎纪念讲座的
  讲演者,并授予我奖章。这个
  讲座将于明年十一月在英国举
  行。这是国外的同行们给我又
  一次的鞭策。这个讲座是英国
  人类学这门学科中最高的荣
  誉。我一向钦佩的这门学科的
  前辈大多接受过这个荣誉,也
  是我早年当学生时所仰慕的目
  标。但是轮到我自己身上时,
  我实在是感愧交加。我更进一
  步体会到国外学术界对我们中
  国学者期待的殷切。我只有在
  这一年中加倍努力,不负这种
  鼓励,不辱这项使命。
  问:这次您去美国,除了参加年会
  和受奖外,还访问了哪些地方?
  答:参加年会后,我在美国访问了
  十五所大学,其中有丹佛大
  学、威斯康辛大学、密执安大
  学、印第安那大学、纽约市立
  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
  等,四月二十八日到达香港,停
  留一周,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
  和香港大学。每到一所大学访
  问,我都要讲演或座谈,回答
  听众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我一般是应邀
  住在朋友们的家里,对美国这
  一部分社会能够接触得更深入
  一些,有机会和同行们纵论美
  国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自由交
  换意见。在听我讲演的人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台湾的同胞,
  民族的感情湮没了长期不来往
  所引起的隔阂,大家相聚在一
  起,十分亲切。特别是在香港的
  一周中,我受到的欢迎尤为热
  烈,所见到的同胞,不论过去
  是否相识,都是一见如故,大家
  庆幸经过十年浩劫又能相见。
  问:听说您到美国去见到了许多社
  会学者。社会学究竟搞些什么,
  您能不能很简单的说一说,因
  为现在国内的青年对这门学科
  已经陌生了。
  答:所谓社会学,最简单的说,就
  是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
  社会生活。另外,就是要把前
  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
  的经验、体会加以总结,得出
  一些社会现象里存在着的规律
  性的东西,就是所谓社会的原
  理、原则和理论。客观社会是
  存在规律的。有很多人不这么
  看,错误地认为社会生活不是
  一门科学的对象,好象人们可
  以要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不
  承认社会生活有它的规律,那
  怎么行呢!
  问:为什么在美国许多大学里都有
  社会学这门课,它有什么用呢?
  答:美国每年要培养大批的社会学
  人材。七十年代初期,各大学
  社会系毕业生已有二十多万
  人,得博士学位的有五千多人。
  这些社会学博士,很多在大学
  里教书。美国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社会学导论实际上是美国
  的公民常识。一个人既然生活
  在社会之中,就应该了解自己
  所生活的社会是怎么回事。为
  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的做法
  就是在各大学开设社会学课
  程。其次,出现了问题,政府
  和各种社会团体要采取解决这
  些问题的办法,首先要调查社
  会现象的客观情况。第三,一
  个政策出来以后,它的社会效
  果怎样?这是对一项政策成果
  的检验。这个问题很大。我们
  如果看不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
  问题,以及因为政策错误而引
  起的不良后果,这是十分危险
  的。现在美国社会学有一项工
  作,就是为政府和私人机关
  所进行的各种工作审核效果。
  当然,社会学还有责任探讨社
  会现象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
  律,使人能运用这些客观存在
  的规律来为自己服务,来创造
  符合于人们理想的社会。这是
  社会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
  行理论研究。现在美国的社会
  学系在这方面的成就似乎并不
  象在实用方面的那么大。
  问:可是我们是和美国社会制度不
  同的国家,社会学在我们国家
  有用么?您对社会学在我国的
  发展有些什么看法?
  答:对这一点我是抱着乐观的态
  度,并且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解放以后,社会学在我国的发
  展长期陷于停滞,许多从事社
  会学研究的人在政治上受到错
  误的批判和打击。这种不正常
  的现象在粉碎“四人帮”后很快
  得到扭转。中国社会学研究会
  已于去年成立,社会科学院的
  社会学研究所基本上已经筹建
  就绪。一些大学已经开设或正
  在筹备开设社会学系或社会学
  的课程。社会学研究会邀请中
  外专家讲课的社会学讲习班也
  已经开学。特别应该说明的是,
  人们从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了解到,大量存在的社会问
  题,如劳动、人口、道德、青
  年、妇女、婚姻、家庭、民族、
  犯罪等等,决非是简单地用阶
  级斗争一句话所能概括的,其
  中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的
  表现,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认真
  对待和迅速解决,这就给社会
  学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任务。
  社会学工作者的目的,就是要
  发现、掌握和运用社会存在的
  客观规律,去探索和解决这些
  繁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问: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对社会
  学的发展有没有影响?
  答:如果说有影响的话,那只是对
  社会学的发展有促进的影响,
  不应当有其他的影响。这一点
  要从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
  的根本原理来理解。马列主义
  的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是主张实事求
  是的。这是进行社会调查的唯
  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的科
  学工作者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
  的,这保证了我们在科学研究
  中的准确性,并且能组织人民
  起来用科学态度研究和解决自
  己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资本
  主义国家办不到的。资本主义
  国家的社会学工作者,由于阶
  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往往很难
  得到第一手准确的调查材料,
  因而在理论上往往要靠演绎和
  推测,这对认识事物的本质是
  会有影响的。正如美国应用人
  类学会主席辛格尔顿所说:“中
  国具有真正能运用科学知识为
  人类服务的社会制度。”当然,
  话要说回来,这种先进的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有待我
  们进一步去实现和发挥。
  问:您的《访美掠影》在三联书店出
  版后,读者反映十分强烈,认
  为这是一本了解、认识当今美
  国社会的好书,内容丰富生动,
  文字清新活泼。听说这本书已
  经部分译成英文,那么,它在
  美国的反映怎样呢?
  答:《访美掠影》这本小书首先是在
  《读书》杂志上选登的,以后
  先后在香港《大公报》和上海
  《文汇报》连载发表。美国密执
  安大学社会学系一位和我相熟
  的教授很快摘译成英文,并且
  由美国社会学联合委员会散发
  给我这次要访问的每一个单
  位,要求大家趁我访问的机会
  和我一起开展讨论。我这次在
  美国各地访问,这本书中提出
  的问题,成了我们讨论的中心。
  许多美国朋友对我说,这本书
  是“催化剂”, 促进了美国人自
  己讨论自己的问题。据五月二十二日法国出版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记者发自纽约的一篇报导说:“费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当人们能够容易地了解情况并在这基础上迅速作出决定的时候,压力就减轻了,精神也更愉快了。对于必须经受同过渡到电子时代有关的混乱和挫折的美国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概念。但是在二十年后,极有可能证明费教授的见解是敏锐的,就象一百四十年前德托克维尔的见解一样。”不久前,美国电子计算学杂志Datamation五月号也发表了《掠影》的一部分译文。这是美国朋友对我的鼓励,也是美国人民重视中国人
  民意见的表示。
  问:您曾三次访问美国,写了《初
  访美国》和《访美掠影》;这是第
  三次,回来后计划写点什么东
  西呢?
  答:我在美国访问期间以及回国以
  后,许多朋友都鼓励我把这次
  访美的见闻再写出来,这是对
  我的希望。我深感有责任这样
  做,计划写一本《访美掠影续
  篇》。不过,近来手边的事实在
  太多,再加上年龄也大了,真有
  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能希
  望我已许下的愿能不致落空。
  问:太好了。祝您这本书早和读者
  见面。如您同意的话,请先在
  我们的杂志上发表。再见。
  答:感谢你们杂志的支持。再见。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