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宗教自由的限度
作者王波
期数1998年08期
  一九九四年,一天清晨七点四十五分,位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郊区的南格威内特中学内,校长一声令下,两千名学生立刻停止了喧闹,放好书包,低头静默。梅尔文夫人所授世界历史课上有二十二位九年级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低头看着课桌,另一些则随随便便在旁边的座位上坐着。六十秒后,整个佐治亚州公立学校的一百二十万学生都结束了这种出奇的片刻宁静。事情的经过源于一九九四年佐治亚州通过的公立学校学生课前进行一分钟静默的法令。十四岁的玛丽·卡德纳问了老师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非要祈祷吗?”
  在一个宪法规定政教分离的国家,公立学校确立某种形式的宗教表达方式显然是令人难以想象和接受的。但美国似乎是个例外。宗教对美国教育施加影响的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美国的殖民地时期。饮水思源,美国教育的起源要直接归功于宗教。早期的移民绝大多数是新教徒。新教徒认为,为了让每个人都按照圣经的教条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必须重视教育,让大家都有阅读圣经的能力。于是,早期教育几乎全部围绕宗教目的展开。著名的哈佛大学创立之初就完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牧师。宗教活动贯穿于整个殖民地的社会生活。美国联邦宪法制定的时候,除了纽约州和弗吉尼亚州没有规定本州的官方宗教外,其他所有的州都有某种形式的官方宗教存在。事实上,由于没有哪个州的新教教派占绝对优势,人们都唯恐其他教派凌驾于本教派之上,威胁个人的信教自由,加上在英国受宗教迫害的惨痛经历还时时灼伤他们,于是,美国宪法制定者索性达成妥协,规定“国会将不得制定任何确立宗教或禁止宗教的法律”。这样就维护了各州的宗教利益。这条法律条款被列在宪法前十条修正案的第一条(这十条修正案也被称为《权利法案》),足见人们的重视和关心。宗教信仰自由也因此被看作是美国人的“第一大自由”。由此,美国得以避免任何形式的国教出现或是某一教派得到政府的青睐。同时,它也保护了人们在进行宗教活动时,不受政府的干预。但是,法律归法律,现实归现实,在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宗教怎能不随时影响着政治生活。
  在美国现实生活中,政教界限一向模模糊糊。宗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在军队这一国家机器中,早在一七七五年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与会者就通过了美国开国之父华盛顿将军创设随军牧师职位的建议。现在,美军在军、师各级都设有牧师处,每七百个士兵中通常有一名牧师。随军牧师仅仅是宗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很小的一个侧面。宗教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总统就职、国会会议开幕和闭幕式上都有牧师主持仪式,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以及各种机构的慈善活动都少不了牧师的参与。虽然从政治制度上看,美国实行政教分离政策,但在文化上,宗教和政治已经深深地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伙伴关系。艾森豪威尔总统曾经说过,“我们的政治制度如果不是建立在一种深刻的宗教信念之上的话,它就失去了意义,至于是哪一种信念我倒不在乎。”
  多少令艾森豪威尔痛心的是,十年以后,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运动与社会危机猛烈地冲击了这种信念。美国是建立在新教传统上的国家,新教伦理道德观念一直都是维系美利坚民族的纽带,使美利坚民族的同一性得到巩固。美国也因此自诩是个大熔炉。但是,六十年代末以来,风起潮涌的社会运动(主要是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劳民伤财的越战、政治欺骗的水门事件等社会危机的出现,导致整个社会出现大分裂,新教治下的民族同一性直接受到威胁。社会上宗教信仰越来越五花八门,公立学校里的历史和文化教科书中也越来越轻描淡写地谈到宗教。基督教保守派人士认为,这样下去,新教传统势必毁于一旦。他们认为,这种忽视耶酥、对宗教漫不经心的态度正是导致少女未婚先孕、青少年犯罪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道德根源。为此,美国需要重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加强作为道德共识基础的宗教教育。公立学校祷告之风正是这股保守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的表现。但是在美国这样一个种族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家,公立学校的集体祈祷问题并非轻而易举可以解决。
  反对在公立学校进行集体祈祷的人士认为,公立学校祷告之风与宪法精神和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宗教势力的这 作法显然在冒天下之大不韪,藐视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侵犯公民信仰自由。而且,今日之美国不再是昔日的新教王国,也不再是基督教的王国。它的宗教信徒中有着为数众多的天主教徒、犹太教徒、穆斯林教徒、佛教徒、道教徒等等。即便新教、天主教和犹太教徒能够彼此接受相安无事,其他那些非基督教徒们也决不会听任基督教凌驾于他们之上,让他们的孩子向耶酥低头。更何况美国人自己的宪法明文规定国民宗教信仰的自由。因此,在美国这样一个自诩是世界上最尊重人权的国家里,公立学校祈祷问题之争着实不是个一般性问题。它既是一个政教关系问题,也是一个法律原则问题,更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人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宪法的严肃性,直接关系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能否真正有充分的信仰自由权。
  在法理上,公立学校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美国未来一代的重任。因此,如果听任宗教在公立学校施加影响,无疑违背了宪法原则,视宪法为儿戏。最高法院作为宪法的守护神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坚定。这从著名的恩格尔诉韦太尔案可见一斑。一九六二年,在纽约州校董会的建议下,纽约市一个学区教育局由州法律授权,要求该学区所属各学校学生在每天开始上学时,由教师带领,高声朗读如下祈祷词:“全能的上帝,我们愿皈依您,愿您庇佑我们、我们的家长、教师和祖国。”纽约州校董会的基督教徒们忘记了,在他们的学生中,还有穆斯林教徒和其他一些宗教信徒的孩子。这件事激怒了非基督教的家长,他们怎么能够容忍基督教徒强迫他们的孩子向基督教的上帝祈祷呢?一些家长以这个祷告词违反了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向法院提出起诉。最高法院裁决教育局的这一规定违宪。当时有记者询问肯尼迪总统对此的态度,他说,“只要我们认为有必要维护宪法原则,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任何人都必须支持最高法院的判决。而且客观地说,在家里和教堂,可以更好地进行宗教表达。”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当选为总统的天主教徒,肯尼迪无疑对宪法在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方面所担负的责任有更深的理解。
  第二年,最高法院又作出裁决,规定在公立学校的课堂上进行祷告和颂读《圣经》违宪,但是,宗教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按照最高法院的解释,如果政府或其下属机构用法律或规章制度要求在公立性质的中小学进行宗教教育,就违反了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原则。
  八十年代,美国保守主义卷土重来。许多州试图钻宪法的空子,制定了一些州法令,比如要求学生课前静默,以实现课前祈祷的企图。基督教右翼的叫嚣还得到了华盛顿许多要人的支持,甚至一些总统都成为其领头羊。里根当初能够当选总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保守派的支持。作为极端保守的基督教右翼,里根宣称他任内的一个重要社会目标就是实现校内祈祷。不过,在最高法院这个宪法守护神面前,里根还是壮志未酬。在美国这样的法治国家里,没有人能够凌驾于宪法之上,总统也不例外。对基督教右翼而言,他们唯一的希望是修宪——通过修改宪法来保证学校的集体祷告。迫于基督教团体的压力,美国国会曾多次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辩论和投票表决,虽然获得了多数,但是从未达到过三分之二的法定多数,修改宪法的企图因而无法实现。九十年代中期,新众议院议长金里奇上任伊始就称:“最高法院一九六三年的判决整个是个错误,是段坏历史、坏文化。如果最高法院不打算改变自己错误的立场,我就有责任和义务领导本届国会致力于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允许在公立学校进行集体祷告。”为此,他提出了一段类似纽约市当初被判定为违宪的祷告词:“万能的上帝啊,我们愿皈依您,我们乞求得到你的祝福,保佑我们,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国家。”可是,不信仰上帝的人怎么办?
  作为拥有宪法解释权的唯一机构——最高法院的态度很明朗,那就是禁止任何州强行规定带有宗教色彩的祷告词,也不允许强制性地读《圣经》,因为祈祷被认为完全是一种个人宗教行为,不应在受益于公共费用的学校里进行。此外,为了防止宗教势力过多地干预公立学校,也为了更好地发展公立教育事业,最高法院规定不允许动用任何政府的财政和税收为教会学校提供服务,同时个人和团体对教会学校的捐助不属于免税之列。至于学生家长是否把孩子送往公立学校或是教会学校,那是家长自己的事情。最高法院曾于一九二五年废除俄勒冈州一项旨在强迫所有学生进公立学校的做法为违宪。最高法院的自由主义态度对于限制宗教右翼势力对公立教育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立学校禁止有组织地集体祈祷,但是学生自发性的课前静默祈祷,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前提下,完全是可以的。最高法院的立场得到了自由派人士的一致支持。在他们看来,美国有那么多的宗教流派,有组织的集体祷告只会造成一种宗教高于另一种宗教的局面,这不仅损害了信教的自由,也会对不信教者产生伤害。很难想象,穆斯林教徒、佛教徒的孩子必须向犹太一基督教的上帝祈祷。更难想象,在崇尚信仰自由的国家,要用强制性的手段来要求无神论者屈服于信教者的权势,信仰他们的上帝。再说,即便公立学校不进行集体祷告,也还是有多种形式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虽然最高法院禁止了有组织地进行集体祈祷,但是它却无法限制学生自发性的课前默祷。佐治亚州正是利用这一点,要求学生在课前静默一分钟。至于孩子们内心究竟想些什么,只有天才晓得。但是玛丽和其他孩子至少可以不祷告。
  (《白宫中的上帝》,R·G·哈切森(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版:《社会中的宗教》,罗纳德·L·约翰斯通(美),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月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