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日凯特与李又安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王晓路
期数
1997年11期
近两年介绍海外汉学的论述日见增多,这对于我们了解异域,透过他者的眼光反观自身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汉学家们很多有自己的汉名,如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StephenOwen);而诸多华裔学者亦有自己的洋名,如已故的刘若愚(JamesL.Y.Liu),因而我们在介绍时似应多作了解,尽可能采纳他们自己的“正名”才是。对于老一辈汉学家,国内已比较多见,故未见出错,如翟理斯(H.A.Giles)、理雅各(JamesLegge)等。但国内一些文章在介绍新一代(说新,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已有不少已经谢世)的汉学家时,却对这些名家仍采纳音译方式,这就十分不妥了。如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J.Timothy Wixed硬译为“威克斯特”,而不是他本人起的名字“魏世德”;美国芝加哥大学的Craig Fisk被译为“费斯克”而非“费维廉”;Richard Bodman被译为“博德曼”而非“包瑞车”;将M.G.Knoerle译为“诺爱尔”而非“那美惬”等等。较严重的当属将美国马里兰大学已故的著名汉学家、王国维研究专家A.A.Rickett硬译为“日凯特”,而非她本人的“李又安”!最近听说国内一心仪William Tay的教师赴美后方知,这位Tay即华人学者郑树森是也。
目前国内这方面材料少或许是原因之一,但多查一下亦可解决一些问题。“名可名,非常名”。否则,日凯特与李又安会真成两个人了。
日凯特与李又安
濒临消失的艺术
记两本版画集
象征与真实的行动
读《书海夜航》所想起的
夏曾佑不懂外语
牢骚不朽
“性格人”辜鸿铭
向世界文明学习
儒墨何妨共一堂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