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濒临消失的艺术
作者
亢泰
期数
1995年12期
在电脑、电话、传真技术不断更新的现代,写信的人恐怕会越来越少了,人们每天收到的邮件大部分都是所谓“废物”,不是广告就是帐单,真正收到从亲戚朋友那儿来的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现在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多方便?或者发一张Fax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也许只有情人之间才会相互写一些没有内容只有激情的信,其实这也完全可以用E-mail来替代,由此看来写信的艺术的确快要寿终正寝了。
出于怀旧的心情,英国牛津出版社出了一本书信集《牛津尺牍集》,其中收集了从亨利八世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许多著名文人的书信。最后一封信是英国的著名诗人菲力浦·拉金写给小说家金斯里·艾姆斯的一张既讽刺又尖酸的便条。写完这张便条,过了十一天之后菲力浦·拉金就去世了。那是一九八五年的事。不过这集子里大部分都是所谓“书信的黄金时代”即一七○○至一九一八之间的书信。从这些信中,不但可以看到当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也可以欣赏不同的写作风格。
笔者认为所收集的书信中女作者显得很突出,有些描写相当生动有趣。比如在一七一七年玛丽·韦特力·蒙泰古夫人到保加利亚的索菲亚去旅游,在一间洗土耳其浴的澡堂里,人家非要她参加到那赤裸裸的人群中去,她就把穿在里面的紧身褡露出来,别的女人就以为是一种什么西方新兴的贞节带,从而就不再勉强她,放她走了。一八一二年蕃妮波尔尼写给她妹妹的信中描写了不用麻醉药进行乳房割除手术,令人惊讶不止。此外,描写流行的时装、发式等等的信件也都很引人入胜。
还有一些信件非常幽默又颇带讽刺。比如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写给桑基小姐的一封只有五行字的短简非常幽默,他说等到做他妻子的职位空缺的时候他就会聘请桑基小姐来任职。除了名人的信件之外,还有一些普通人的书信也相当有趣。一八九六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一位哈里斯先生写给一个火车站站长一封抗议信,抗议一列火车把他的一头牛给轧死了。信中拚法和语法的错误百出,引人发笑……有人认为,书中有些信似乎不值得收进去,有些好的却又漏掉了。不过这也是见仁见智罢了。
目前私人来往信件有逐渐消亡的趋势,即将成为历史,但撰写书信是一种文学形式,值得研究,学习。这本《牛津尺牍集》可能甚至会成为写信风尚卷土重来的先声呢。为此,本书的编者写道:“难道将来会有什么Fax选集吗?会有一本牛津E-mail汇编吗?”不过我看这倒说不定!
(The Oxford Book of Letters,ed.by Frank Kermode and Anita Kermode.OUP,560pages)
濒临消失的艺术
记两本版画集
象征与真实的行动
读《书海夜航》所想起的
夏曾佑不懂外语
牢骚不朽
“性格人”辜鸿铭
向世界文明学习
儒墨何妨共一堂
在“动态结构”中寻找“恒态机制”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