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理性与激情的双人舞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马少华
期数
1997年11期
王海光横刀一切,切下的这一块,就是思想与激情构成的社会运动——短时段的历史单元。过去人们爱引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王海光把这句概括放得更宽一些,把革命与改良(改革)、政治运动、经济运动、文化运动,都包容在“社会运动”的概念之中,当作历史突进的原因来研究,显然有着可以意会的当代认识动机。
读这本书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思想与激情。思想与激情,是世界近代史的特色。当人们对以往历史教科书中实际上的“经济决定论”的僵化模式已不再感到满意的时候,对历史“规律”的感性的描述就更有吸引力。在王海光的历史体系中,“利益”(与激情相比)是一个惰性的概念,是一个需要克服的东西,是一个在历史关键时刻可能影响社会运动的纯洁性和方向的东西,而不是在历史的大幕之后的决定因素。
王海光把“激情”看作历史进步的能量,给激情很高的地位,这似乎是对理性主义的历史态度的一种反拨。在王海光的体系中,强调激情的作用,就是强调人的历史主体性,强调人的历史责任。人的主体性、历史的能量——激情、历史的方向——价值观(理性),处于同一的位置。它们的逻辑后果就是历史的非决定论,历史的偶然性和选择论。王海光对激情的强调,与其说是对历史的解释,毋宁说是对改革中当代中国人民的诉求。
在王海光的历史进化观中,一切以是否有利于新的价值观的建立为评价标准,一切要为“生存价值”开路,一切都可以成为“生存价值提高”的代价。他对社会运动中暴力的肯定,也因为它是新价值观实现的条件:“暴力会造成千百万人生命财产的毁灭,但历史总是只计算人类整体的自下而上的价值,而忽视个体的人的数量意义。”因此,尽管王海光的“生存价值”与黑格尔的“理性”不同,但是它同样处于一种绝对的支配地位。在这种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理性面前,人的历史热情仍然不能避免工具性的地位。
读这本书,产生了一点疑心,那就是:一种以非常态的社会运动作为认识框架和价值框架的历史观,是否潜含着对常态历史生活价值的排拒倾向?对理性和热情的诉求,是否潜含着对普通人个体生活意义的否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这本以当代中国改革作为潜在背景的史论著作,就多少回避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恰恰是百年来难得少有的非群体化而多个人性的、非“运动”化而少“激情”的生活。百年来对理性和热情、运动都不陌生的普通中国人,现在特别珍视这种个人的生活。社会运动无疑有着推动历史进步的无可替代之功,但人的有意义的历史生活,并不一定都在“运动”之中。至少,常态历史生活的意义,并没有在这本书里得到关照。
(《旋转的历史——社会运动论》,王海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第一版,一九九六年一月第二次印刷,18.00元)
理性与激情的双人舞
探索没有终止
画像之镜
气味、仪式的装置
谈“天”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
“读”京剧
何谓“直面现象”的经济学?
“应该做的事情”
关于韦译《纯粹理性批判》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