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拒斥“在场”化的乌托邦
栏目品书录
作者贺来
期数1997年09期
  英语“乌托邦”(utopia)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oυ”(无)和“τoπos”(场所)。“无场所”,也即“不在场”(non-presence)和“不站在对面”,它既不存在于时间内的某一瞬也不存在于空间里的某一点。是一个“非在”(nowhere)。乌托邦=“不在场”,这种理解里面深深地渗透了古希腊与古希腊思维的原始经验。
  然而,这种古希腊人守护着的原始经验在历史中却被人们逐渐遗忘和掩盖了。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不在场”的乌托邦“在场化”,使“不站在对面”的乌托邦站到对面来。在历史中,乌托邦一再地从超验的信仰变成了经验化、实证化的“理想”,十九世纪,空想变成了科学,二十世纪,乌托邦变成了家园,乌托邦王国的缔造者们以其超人的慧目洞察了社会历史的本质,他们要把乌托邦有理性、有组织地引入世界,把人们从不幸、弊病中解放出来,从而在此岸世界为芸芸众生创造一个真正的天国。乌托邦彻底地在场化了。
  乌托邦在场化的理论与实践后果是什么呢?张志扬在《缺席的权利》一书里对此作出发人深省的回答。他指出,乌托邦在场化所带来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而其中最重大的莫过于“真实的个人”之丧失。
  真实的个人总是具有缺席的权利,在任何时候,他都能够不参人认同共识。不接受认同共识的根据与尺度及其价值判断。
  然而,“在场化”了的乌托邦却彻底地剥夺个人“缺席的权利”,在神圣的天国面前,人们除了仰目凝望并尽心践行难道还能有任何异议吗?说“不”的姿态只能意味对理想国的公然叛逆,“缺席者”只能是乌托邦王国的弃子和罪人。“在场的乌托邦”使个人只得面对千年王国,诺诺臣服,完全失去了“说不”的意志和力量。
  要把真实的个人解放出来,唯有解构在场化的乌托邦,恢复古希腊人对乌托邦的原始经验:乌托邦=不在场。只有拒斥了形形色色的在场化的乌托邦,个人才能真正在自律的自由中,度过自己选择的终有一死的有限生活。
   (《缺席的权利》,张志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版,14.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