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当代的也要“拿来”
作者董衡巽
期数1979年02期
  经过“四人帮”的浩劫,现在各方面的书都缺,例如当代西方文学的作品就缺得厉害。倘若提这么一个问题:当代西方国家有什么大作家?一般读者固然答不上来,就是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也未必清楚。
  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搞创作的要熟悉他的同时代人,这是常理;一般读者想了解一点大西洋两岸、太平洋彼岸的人们现在是怎么生活的,怎么思想的,也不是非份的要求。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等于零。
  造成这种现象有其历史原因。解放初,我们强调学习苏联,而那个时候苏联评论界对当代西方文艺采取一笔抹煞的态度,笼统地斥之为“颓废、没落、腐朽”,因此,只介绍西方的党员作家和少数进步作家。我们当时依样画葫芦,这说明我们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独立的研究。这种片面的介绍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四人帮”大搞文化专制主义,更加拉大了距离,现在我们在介绍西方文学方面不知落后了几十年!
  那么,目前认识是不是一致了呢?是不是有关各界都认为应该多多翻译介绍当代外国资产阶级的作品呢?我看还有障碍。例如,有一种论调说,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文艺则不行,帽子还是这一顶:“没落、腐朽”。这理由叫人不大明白。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因此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为什么西方优秀的文艺就非得是垄断资本家的产物呢?人家搞科学出成绩凭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什么搞文艺必然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呢?这在理论上说得通吗?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西方当代许多大作家,例如法国的萨特、英国的格林、意大利的莫拉维亚、德国的标尔、美国的贝娄和梅勒,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就,有的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的头面人物,为什么不能引起我们重视呢?即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你也得先介绍出来才能批判啊!所以,还是鲁迅那句话,先“拿来”,再处理,“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目前的状况如不改变,将来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科学技术方面,我们步步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文艺上步步后退,退到一百多年前,还在啃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对西方的物质生产有所了解,但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竟一无所知,只晓得一点点人家曾祖父那一辈的事……
  这岂不滑稽?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