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诗情和激情
作者曾镇南
期数1981年03期
  母国政同志的短篇小说《青杨掩映的小巷》(载《十月》一九八○年第五期),是一首感情洋溢、细腻优美的青春颂。描写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的小说越来越多,但象这篇小说这样洞幽烛微地从一个初恋的青年男子的心理分析入手,写出人物的性格,透出时代的呼吸的,却不多见。我以为小说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提供了一点新的东西,值得寻味。
  大胆而又别致地展示青年工人安平处于初恋中的心曲,是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给人最深的一个印象。我读过不少描写初恋心理的小说,一般地说,能唤起读者对类似的生活经验的温馨的回忆或联想的很少,大都让人觉得是作者在那里凭主观想象“以意为之”;但这篇小说却不然。它以准确的性格分析,细密的感情逻辑征服读者,让你从头到尾,浸染在一种会心的微笑中,使你觉得这是真实的初恋。作者在恋情描写上的功力,确乎突出在一般水平线上。
  安平是一个清秀、稚气的青年,他纯洁、要强,但缺乏意志力。他的脸上,“所有的线条都那么柔和,没有一条能够显示出意志的闪光”。他参加高考失败后,一蹶不振,虽然抄了很多座右铭以自勉,但棋友一来,就把座右铭忘了。姐姐嘲讽他:“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看来,他正处在人生的门坎上,他还没有具备应付生活的试炼的毅力,他那“晃晃悠悠、散散漫漫的步伐”,“冲淡了凝聚在他眉宇间的苦恼和郁闷”。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正是他的写照。无忧无虑的嬉戏和坚实严肃的努力的矛盾,也正是处于少年和青年之交的人常会面临的实际挑战。能否发展自制力,把泛滥的青春活力之潮,引入艰苦的学习和严肃的事业的渠道,这是人才学上的课题,也是八十年代青年人生路上的新测验。这类青年心理问题,看来平淡,也未必蕴含着多强烈的政治意义,但对于求学中的青年的成才,对于一代青年良好风气的培养,却大有深意存焉。小说以描写安平由缺乏意志力到具备意志力的性格发展为线索,从中捕捉青年人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但出人意外的是,作者把安平的性格发展过程,完全融进了他的初恋的心理过程之中。以恋爱,特别是强烈的初恋,作为磨砺意志的砥石,这似乎出于情理之外;但聪明的作者却把它写得合于情理之中。作者笔下的恋情,有一种独特的格调:它是那样纯洁、强烈,又是那样羞涩、含蓄,男女主人公对它的追求,是和对人生与事业的追求、对时代召唤的响应一致的。
  安平由于撞伞而注目的那个不知姓名的姑娘,是自信、自重而又自强不息的。对于生活,她有更高的乐趣和追求。她的奋发学习、专注事业,使安平“突然觉得在姑娘面前矮了一头”。自惭形秽之余,他反而激发了本来就很强烈的自尊心,开始了一场暗中使劲的比赛。这是孩子气的,却也是认真的。不过这样的比赛,很容易写得乏味:一对少男少女为了“四化”,发奋学习,抑制住了初恋的干扰。——正确固然正确,可惜既不是生意盎然的人生,也不是活泼的少男少女。作者当然不是这种艺术笨伯,他对少男少女的天性有精确的揣摩。在那青杨掩映的小巷,一对天天相遇的少男少女,要他们的目光不互相寻觅,是迂腐的。在这充满幻想和活力的年龄,安平体味到初恋的甜蜜和痛苦。作者不但细腻地写出了涌上安平心头的新鲜、柔美、强烈的恋情,剔抉出这种恋情发展、起伏的脉络,而且不惮于描写这个纯洁可爱的年轻人的惆怅、沮丧、失态和可笑。安平苦心想出的向姑娘一通情款的“两全之策”,是会使读者忍俊不禁的。但姑娘的冷峻的剑似的目光和安平事后的羞耻感和钦慕心,却使人深感到人生和爱情的严肃。其实姑娘并不是无情的,安平以他那初恋中的敏感的心断定:她对他也是有意思的。但是,朦胧的情愫一旦由于安平大胆而笨拙的试探将转化为明确的交往时,持重的姑娘就不得不向冒失的对手投以冷峻的目光了,虽然姑娘内心深处也不无歉疚。这里,恋情发展的波澜完全符合这对少男少女的内在气质。姑娘的理智使安平也理智了,他想得对:“对一个陌生的、既没有接触又毫不了解的男青年,如果随随便便就伸出自己的手,不是太轻佻了吗?……她庄重、纯洁;她执着自己特殊的志趣,为自己的生活充实而自豪”。于是,他更深地理解了这个自己暗拟的竞赛者。正是对手沉静、持重、内蕴深厚的气质、风度、举止,使浮躁的安平变得“安稳了,深沉了”。他懂得了“人生万事,事业第一”,他终于在事业的竞赛中追上去了。他避开了和姑娘的见面,却赢得了姑娘的尊重,最后终于幸福地捕捉到了姑娘痴痴的注视。作者把这一对相互间甚至连一句情话也没来得及说的少男少女的心灵的隐秘和颤动,描写得多么温暖、美好、微妙呵。恋爱中的人们,是最不能掩藏自己的真面目的。正是在对恋情的充分的、大胆而别致的描写中,这一对少男少女的美好情操完全袒露出来了。能够这样纯洁地、真诚地相爱的人,能够这样使爱变成事业的助力的人,他们在人生的长途中是可以信赖的。懂得什么样的爱是有价值的人,也会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对于安平和他眷恋的姑娘来说,恋情是注入他们事业磨盘的潮水,是他们美好天性的自然流露。作者对这种恋情的描写,自然会具备一种诗情的美。
  如果不太拘泥于文学体裁的分野,应该说,写得优美的小说里也有诗。强烈的诗的情绪、馥郁的诗的氛围,充满了这篇小说的字里行间。诗情首先来自男女主人公性格和情操上的美,当然也得力于作者对那条绿杨掩映的小巷的诗意的描绘:秋雨中小巷那种令人动情的迷茫意味;初冬时小巷上空的蓝天、云彩、银灰色的青杨枝条;春风吹来时小巷里的蓬勃生机;安平梦中的旖旎风光,善于用激将法的姐姐,,和姑娘一起走的戴金丝眼镜的老太太和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这景色,这人物,反映着从小巷中流泻过的新生活的色彩、音响、脉息,不都浸润着诗情吗?真正美的东西往往不是非凡的、须仰视才见的,它常常是普通的、朴素的、日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善于从新生活的每一朵寻常的浪花中捕捉美和诗情,这只有热爱新生活的作者才能办到。那个不知名的姑娘,作者着墨不多,也没有让读者窥见她内心微妙的活动,但几个特殊的眼神,却把她深沉、内秀的气质,文静、尊严的风度,半藏半露的柔情,专心致志的事业心,完全表现出来了。一直到最后,我们才听到对她的不平凡的成绩的平淡的介绍:“她整理了她曾祖,祖父和父亲三代人的医案,写了三十万字。广州一位中医专家看中她,调去当助手了”。我们从这不平凡的成绩中,不是窥见姑娘性格中内涵的美么?这是从艰苦的学习和劳动中产生的美,是与柔弱的身躯相映照的坚韧的意志力的美。姑娘的三十万字医案,是新时期有志气的一代青年写出的生活诗篇。在我们的每一条大街、小巷的人流中,有着多少这样可爱的青年啊!正是他们给生活带来了诗意,为祖国开拓着未来。钟情于姑娘的安平,本来是有性格上的弱点的,但这种弱点,掩抑不住他诚挚、内省的优美气质。从他克服弱点的真诚努力中,我们不难看到一种蓬勃向上的美。安平也是有资格被称为新生活的开拓者的。他通过自学终于考上大学,走上成才之路,也是一首朴素的生活诗篇,虽然平常,却反射着人才茁壮竞长的新时期的光辉。象安平这样的青年,也是在大街小巷的人流中不难寻见的;唯其寻常,更可看出社会风气的普遍转换。作者以其诗情的笔,捕捉生活中这种淡淡的、寻常的美,唤起读者对美好的、纯洁的、向上的感情的倾慕和共鸣,其艺术效果是成功的。
  恋情的描写如此真实,诗情的渲染如此浓郁,这是因为作者有对新生活的激情。这种激情潜流在全篇的叶脉之中,只是在篇末才迸射出来。当安平得知那位引领他向上的姑娘远远地走了之后,考上大学的骄傲心情消失了:“他以二十岁的年龄,刚刚进入大学,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而那位姑娘,却迈出更大的步子,向前走了!一股浓重的惆怅情绪侵扰着他,同时,又有一种竞赛对手跑在前面的沉重的压迫感,落在他的心上。”安平感受到的这种时代给予的沉重的压迫感,是很多有志气的青年都能感受到的,也是很多被剥夺了一段最可宝贵的劳动和创造的时间的中年人、老年人也深切感受到的。让我们所有热望祖国富强起来的现代中国人,都来感受到这种沉重的压迫感吧!安平和他的女友的竞赛,是新时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安平感受到的沉重的压迫感,是新时期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新时期是一个学习、劳动、创造竞赛的时代,是每一个人潜在能力将得到高扬的时代,是人的本质得到提升的时代。过去我们讳言竞赛、竞争,讳言发展个性、个人创造力,这就贬抑了人自身的价值,窒息了个人在集体事业中的独创性。现在青年人开始在学习、劳动中竞赛起来了,敏感的作者充满激情地为之讴歌和祝福,这是正合时宜的。请听:
  “小巷是狭窄的,寂静的。在这白色的小路上,他和那位姑娘曾经留下无数的足印,他们曾经萌动了少男少女最纯洁的第一次对异性的倾慕。如今,这些已经成为过去。他们都展开翅膀,从这狭窄的小巷飞出去了,飞出去了。在这金风送爽的时辰,和继之而来的白雪皑皑的日子里,都是读书的最好时光,有志气的人,总是来得及追上去的……”
  这美好的讴歌和祝福,使我不知为什么想起了那些读书和竞赛遭到诽谤和诅咒的阴郁的岁月,有多少年轻纯洁的灵魂由于得不到知识之泉的滋养而变得愚昧无知、粗野鄙俗啊!现在青年们终于能够平静地读书、奋发地竞赛了,时代的车轮挣扎出一度陷入的泥坑,终于又平稳地启动了。我感到一阵宁静的欣悦。我愿意喜欢读书的人们都来读一读给我带来这种欣悦的,充满诗情和激情的《青杨掩映的小巷》,于是以这篇短文,投寄给好读书者的良友——《读书》杂志。
  一九八○年十一月四日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