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一部值得细读的传记
作者冯亦代
期数1993年07期
  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光,把爱泼斯坦的《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反复读竟,受到了非常的鼓舞;久已不见的对历史人物的激情,重又萌发而不能自己。艾培(爱泼斯坦的昵称)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老友,差不多有半个世纪的时日,他帮助宋庆龄从事服务中国人民的工作,不但得到她的感谢和友谊,也为中外朋辈所感佩。孙夫人以她死后为她写传记的重任委托给他,真是适得其人。
  艾培笔下的宋庆龄,正如他的传记题目所写,是个“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以一个平凡的人,在孙中山先生的教育熏陶下,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斗士,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这条道路不是轻易走过来的。
  她认识孙中山的时候尚在少年,并不理解这个毕生献身中国革命的人,只是对他无比崇敬而已。当她大学毕业后走入孙中山的生活时,也还不过是个刚刚涉世的青年人。她有爱国和爱民主的宿志,在交往与工作中,逐渐认识了中国革命前途和孙中山建立现代化中国的宏图伟志后,她终于立志献身中国的革命事业,而成为孙中山生活上与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她是孙中山的好学生,也是他最好的人生伴侣。特别是在孙中山逝世之后,她继承了孙中山未竟之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含辛茹苦、百折不挠地奋斗了一生,这正是我们后来人应该敬仰和作为楷模的。
  宋庆龄把她的一生和中国革命事业联结在一起,她的光辉业迹,加上艾培带有强烈感情的文笔,使传记人物复活于纸上,不减她生时的熠熠光彩,这正是艾培此书的成功之处。
  根据宋庆龄遗留下来的大批文章、信件和他人的回忆录等等,爱泼斯坦客观而又翔实地写了宋庆龄的一生,除了她的史实外,还写了宋庆龄所处的时代变迁,当时革命事业的兴衰与她在这时代中的英勇作为,使宋庆龄这个人物得到可信的叙述,在传记中站立了起来。艾培写的不是一个平面上的宋庆龄,而是屹立于中国人民奋斗史实中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形象。作者在《总序》中说,“这部通俗性传记的目的是使读者见到她。只要可能,有关她的事迹都是用她自己的文字和语言来叙述的”;而且他也的确做到了他立下的写作原则。因此传记中虽然有作者对宋庆龄的深厚与诚挚的感情,但又是一种科学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叙述。作者努力于坚持传记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如果他无法得到历史的实情时,他宁愿付之厥如,而不妄作想当然的描绘。书中对宋庆龄的一生,不是没有留下空白的;但为了历史的真实起见,作者宁愿申明某一时期留下空白的理由,归咎于他搜集材料工作的欠缺,而决不妄加推测,敷衍成文;如作者对宋庆龄第二次流亡德国时的活动,有关西安事变中的作为等。他只肯定宋庆龄有活动,而且直说他不知其详情,从而保持了这本传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作者虽然已写下厚达七百多页的巨著,我们可以说他没有写下任何一句多余的话。
  宋庆龄的一生,随时与时代的进程合拍,但她不是生来就革命的,从她以一个基督教家庭出身的人,而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英勇斗士,作者细致地写出她的转变过程;他以令人感动的细节来说服读者,而不是空喊伟大二字的一味捧场。以作者和宋庆龄的友谊和同志关系,及对她的崇敬之情而言,是很容易神化宋庆龄的;但是他没有,他恪守客观的态度和科学性的论证,决不超出这个范围。这是这部传记的可贵之处。因为我们已经从古到今,读到过太多的神化了的传记对象的书了,而这本传记写的却是宋庆龄这个人,而不是神!
  作者写孙中山的一章,写得那样地要言不烦,的确使读者看到了作者不懈的努力。宋庆龄是孙中山的真正忠实信徒,而且她能遵循孙中山思想的轨迹,从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斗士,踏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大道。更重要的她还是孙中山的夫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篇幅写孙中山,以及宋庆龄在成长中所受孙中山的影响——附带说,这也是他们二人爱情的基础,那就会使这部传记成为不完整的了。因为宋庆龄是孙中山革命意志的继承人,不写孙中山对她的影响和从中所受的教育,这部传记便站立不起来,而成为苍白无力。
  宋庆龄不是仅仅属于中国人民,她是属于世界人民的。这是位非凡出色的革命斗士,因此,遭受国内外反动派对她政治上及生活上的谰言攻击、造谣诬蔑完全可以想见得到。艾培对这一点也没有疏忽,针锋相对地斥责这些不光彩的行径。终宋庆龄的一生,这些诬蔑都跟随着她,要将她抹黑,蒙受羞辱,有的是无耻的谬论,有的是居心叵测的人身攻击;艾培则在传记中展开了旗帜分明的斗争。特别是“四人帮”及林彪之徒横行的时期,有的谣言成为人们的谈资。最使笔者感到忿怒和迷惑不解的,居然在那些自命为革命的人群中,也不乏传递或津津乐道这些谣言的人。传记中保卫宋庆龄一生清白的叙述,十分必要;因为这不仅是对宋庆龄人格的崇敬,也是对反革命卑鄙手段的一个反击。宋庆龄对孙中山爱情的坚贞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可以作为后世人的模范。
  书中还有多处对革命运动每一阶段的总结章节,这些总结不是官方言论的复述,而是作为一个进步人士对中国革命的评价——当然不是一时的兴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难能可贵的笔触。另外则是对宋庆龄言行的理解与阐释,对我们理解她十分重要,是十分宝贵的意见。
  宋庆龄终生不变的信条,就是“以原则决定一切”,如果不理解这句话如何左右了宋庆龄的行动,那就对她的行动得不出正确的理解。看宋氏三姊妹的关系如此,看宋氏家属的关系亦复如此,这是理解宋庆龄一生行为的一把钥匙。
  这些是我读此书时的感想。我以为这部书不但可以理解宋庆龄,而且也是中国革命史的辅助读物之一。正因为作者努力将此书写成“通俗的”,我们期待有更多的青年人对之发生兴趣。特别是艾培的原书是用英文写的,由资深的编译沈苏儒译成中文。译文流畅而且忠于原作,可以拿中译及英文本对读。译者还加了不少译注,使读者读时,得以减少理解上的困难。
  如果要说有不足之处,我以为全书对宋庆龄关于思想改造方面,叙述略显简单。我和老伴郑安娜曾经在孙夫人直接及间接领导下工作过一些时候,有一件事使我们到了晚年记忆犹新而且常常谈到的,就是在上海解放后几天的一个星期日,孙夫人电话要我们立刻去见她。到后,她领我们去看一架刚买来的织布机,她说她要用劳动来改造自己,话虽平淡,却掩不住她的衷心喜悦,但也可看到她改造自己的决心。我不能忘记她说话后对我和安娜意味深长的一瞥,到今天我还没有完成她那一瞥中对我的期望,我感到深深的内疚。
  沈苏儒在《译者后记》中说:“翻译这部传记的过程,也是我的学习过程,使我对这位凡属炎黄子孙都应引为骄傲的、二十世纪中世界性的伟大女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仰。”我抄下这一段话,因为这也是我读此书后的感觉,更希望这将是所有这部书读者的感觉。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四日于七重天
  (《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爱泼斯坦著,沈苏儒等译,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版,21.75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