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从一张畅销书单谈起
栏目英伦航讯
作者亢泰
期数1980年05期
  去年年底前圣诞节期间,英国各报都刊载了去年的畅销书单和畅销唱片目录。英国的畅销书分三类。第一类是一般书籍,其中包括电影剧本、名人轶事传记、知识性读物和工具书等。第二类是小说。第三类则是所谓平装书,其中包括各种内容的书,有小说、儿童读物、科学普及读物等等。总共算起来去年的畅销书有三十种。
  名人轶事传记读物中有两本畅销书。一本是讲英国的王储查尔斯王子。他现在已年过三十,尚未成婚,是一般年轻女子注目的对象。他常常代表英国王室出席参加世界各地的各种活动。查尔斯王子年轻能干,在英国皇家空军中受训成绩优良。他是英国未来的国王,虽说完全没有政治权力,但仍然能引起许多人的兴趣。
  另一本是有关去年被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暗杀的那位蒙巴顿勋爵的。书的题目是:《蒙巴顿——八十年照片集》。顾名思义,它是一本用照片组成的传记读物。这位蒙巴顿就是毛主席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所提到的那个蒙巴顿。他在英国的军、政界中声名很大。
  科学普及读物中《地球上的生命》一书颇为精采。它是英国广播公司拍的一部电视影片,讲的是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这样一个大题目。这个问题虽然复杂深奥,但书的行文却是深入浅出,加上这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拍摄,书中有许多精致的照片,读者可以看到许多罕见的动物、罕见的现象,所以特别吸引人,是一部称得上老幼皆宜的好书。
  在第一类畅销书中还有一本书值得一提,书名是:《蒙地·派森的布来恩的一生》。这是一个电影剧本,但又不是一般的电影剧本,因为“蒙地·派森”(Monty Pytho-ns)是有特殊意义的。在英国,人们一提到“蒙地·派森”就知道是指由克利斯(Cleese)等六人集体创作的一种新的喜剧形式,这种形式有其鲜明的特点,极受群众的欢迎。现在由此已经产生了一个新的词,叫做“pythonosque”。大西洋两岸的人们都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它是指那种带有特殊幽默的一系列已经超乎怪异但又还不够超现实主义的那些喜剧。要想对这种喜剧形式有一个初步概念,就得先简单知道一下什么叫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一个美术流派,起始于1924年,从1924年到1939年是其最活跃的年代。从艺术上说,超现实主义的各种作品没有什么共同的艺术风格,它只是一种幻想同现实的混合物。西班牙画家琼·米洛的一幅《绅士》和比利时画家安德列·马松的《鱼之战》等都是这类作品。初初一看不知画的是什么。比如《绅士》这幅画是绿底黑线条,在画的左下方有yes的字样,当中是两个相连的三角形,下面有一只脚一样的东西,上面有一块红色,样子象鸡冠……米洛自己对他作画的过程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拿起笔来画时,脑子里完全没有想要画什么,我开始就画,一边画这个图画自己就开始起了效果,它显露了自己。在作画的过程中一种形状开始显得象一个女人,或是一只鸟……而第一阶段则是自由的,下意识的。”米洛说,第二阶段则是“细心地计划安排好的。”
  蒙地·派森的喜剧就有些类似,当然在程度上还没有象超现实主义那么离奇。这个创作小组的六个人中五个是牛津或剑桥两校的毕业生,他们是:柴普曼(Chapman),克利斯,艾德尔(Idle),琼斯(Jon-es)和派林(Palin)。后来加入的、是一个美国漫画家吉利安姆(Gil-liam)。他们在1969年合伙之前各自都已有作品发表。他们于1969年5月上旬在伦敦一家饭馆吃饭时决定合作,并决定不写那种别人通常写的所谓喜剧,什么都应该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头一个作品叫做《这不是》。那个时候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台喜剧部主任觉得他们这种东西恐怕只有少数人喜欢,究竟要不要在电视上播映还犹犹疑疑担心会挨骂。最后勉强决定把他们放在星期日晚上节目全部结束之前,也就是晚上很晚的时间播出,试试看。这匹野马一放出来就飞奔起来了:他们的节目效果很好,那种特别的幽默,那种动画加真人表面离奇,实际可笑的东西群众很容易接受,一下子就闯出来了。现在不仅英美国家中蒙地·派森非常出名,连日本也播映起来。
  《蒙地·派森的布来恩的一生》是新近上映的一部影片。这是一部讽刺基督教,拿耶稣开玩笑的电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英国是传统的基督教国家,其理论、道德观念都源出于基督教。虽然近年来宗教影响越来越小,但是这样肆无忌惮地开玩笑仍然是一件严重的事。有人激烈反对,认为这部影片亵渎神明,是下流堕落的表现,道德败坏,十恶不赦。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基督教教义有它的真理性就不应怕人批评,更不应该禁止人们开它的玩笑。如果靠行政权禁止,那就说明基督教教义本身的力量不够,说服不了人,那当然就更没有理由禁止批评了。如果撇开这一点不论,就电影本身来说也是很可笑的一部喜剧片,是一种蒙地·派森式的喜剧杰作。因此,这本书成为畅销书就毫不奇怪了。
  在乎装的畅销书中有两本小说,一本是格雷厄姆·格林的近作《人性的因素》,另一本是苏姗·豪瓦奇(Susan Howatch)的通俗小说《潘梅力克》。苏姗·豪瓦奇是年轻一代的英国女作家,生于一九四○年。她在伦敦大学英王学院毕业之后就开始写作。著作有《昏黑的海岸》(一九六五)、《四月的坟墓》(一九六九)等等。《潘梅力克》在一九七一年出版,后来拍成一部连续播映的电视片。这本小说写的是英国康沃尔地方一个大家族的家史,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变化。小说分别以书中几个人物的第一人称口吻讲述,别具一格。康沃尔地方风景秀丽,青葱的山岗,宁静的海滩,加上故事曲折动人,演员的表演又很逼真,所以电视片上映之后颇受一般群众的欢迎,而小说本身也因此销售量大增。
  在平装畅销书中最后我想提一下《迪丽娅·史密斯的烹饪》这本书。这是一套教授烹调并带有各种菜谱的书。在英国这类书很多,一方面是教读者如何做菜做饭,同时文字又写得非常风趣,引人入胜,再加上各种食物的彩色照片,使这类书不仅实用,也变成一种可以欣赏消遣的读物了。有关中国饭菜的书就不计其数,有些写得相当有趣。《迪丽娅·史密斯的烹饪》成为畅销书同电视是分不开的,因为它原来就是由迪丽娅·史密斯主持的一个连续播映的电视节目汇集成书的。
  看完这张畅销书单不免使人感到:目前的西方世界中电影、电视、图书、唱片(包括录音带)是四位一体的。由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由电影电视片又印制成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有时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小说你看过吗?”“没有,可是看过这本书改编的电影。”“××电影你看过吗?”“没有,可是读过那本小说。”此外,有一些好书还由著名演员朗读灌成唱片或录音带,成为一种有声音的书,给许多残废人,看书有困难的人打开了新天地。
  畅销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一般人的文化水平,文学趣味等。有人说,在美国哈罗德·罗宾斯的黄色小说会成为畅销书,而在欧洲却有些哲学著作会成为畅销书,水平的确有差距。一九六八年欧洲闹学潮的时候法国让·法朗梭阿·勒维尔写的一本讨论一个较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独裁的诱惑》出售量就很大。
  畅销书单上的书并非都是第一流的好书。顺便提一句,七十年代初期,曾看到上海出的《摘译》杂志,宗旨大约是介绍外国文学,其中有一期竟然把哈罗德·罗宾斯的黄色小说《贝特西》也登了出来,写了故事梗概,使人看了啼笑皆非。不过那时中国闭关自守,大概以为上了畅销书单就一定是好书。哈罗德·罗宾斯的书并不是不可以介绍给中国读者,但是在西方世界中有那么多值得介绍,文学价值较高的书都还没有全面介绍的情况下,把应该先靠边站的《贝特西》之类的黄色小说在一本薄薄的、显然是要经过精心挑选的、政府当局(当时是四人帮掌文权)批准的杂志上登出来,实在是上了畅销书单的当。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