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印象之印象
作者
辛丰年
期数
1991年04期
半个世纪之前那年头,读书不易,读乐更难有什么计划,只能碰到什么读什么。于是我同时认识了《新世界交响乐》和《牧神午后前奏曲》,一同留下了极可珍贵的初读印象。它们也同是我几十年来听了成千遍也未尝倦的作品。后来又忽然注意到,这乐风迥不相似的两首作品,却在上世纪末一八九五年间同时问世。它们的不相似也更加激发了我读乐的兴趣。我想,一个容得下差别如此巨大的作品的音乐天地,自然很值得去遨游。
(那时我们熟悉的还是“杜褒西”这译名。梅克夫人写给“老柴”的信中提到这个陪她弹琴的法国少年,也亲昵地呼之为“褒西”)。
不仅是德彪西、德沃夏克摆在一起叫人感到大不相同,看那乐史大事记上,那是个巨匠成群的时代:圣·桑、格里格、马勒、理·斯特劳斯、西贝柳斯……这些人之间的异并未掩其同。德彪西却是生面别开,何其不相似乃尔!
听惯了古典、浪漫派,忽然接触到“牧神”,耳朵为之一亮,那新鲜感不可形容!
初识“牧神”正是大热天。这音乐恰似展开一卷“夏日林荫图”,顿入清凉世界。但既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泠然出世,也不觉有太重的神话气味,人间味还是浓的。至于马拉美原诗中暗示的情景,我总以为无须到乐中深求,不必强以原诗注乐,将其标题化(其实,单是“前奏”这部分也不能同全诗对上号。他原打算再写“间奏”、“后奏”的)。
这作品本来是一种音乐“背景”:为柯克兰朗诵原诗伴奏(此公属于主张假戏何必真演的一派。他是据传有本事把一份大菜单用悲剧声调念得听者下泪的大演员)。恐怕也不过渲染气氛,而不是要搞成电影配音。
也许有助于读“牧神”的一件事是,当第亚吉列夫把它编成了舞剧时,德彪西是不以为然的。没看到那舞剧,我毫不惋惜,正如我从不愿去看任何一种改编的红楼梦戏。一看那张舞剧的舞台照上的形象,也就够不舒服的了!我想,既然马拉美那一派的诗是向往音乐的,将这种诗升华为乐(诗人对这“译本”是点了头的),可又来把音乐翻成比文字更实的视觉造型,对于这一对诗人与乐人来说,恐怕是尤其不合适的吧?
至于什么爱欲的气息,那不如去向他的《伊贝利亚》中寻味。那不像牧神的仙境,是世俗味浓的南国人间,芳香夜气,薰人欲醉。但要同瓦格纳那篇《情殉》比起来,又健康得多了,“乐而不淫”。
再说“牧神”之妙。那管弦配器效果之新鲜而又毫不浮艳,也一下子便迷住了我这初开蒙的听众。比方在有些好唱陈腔滥调的作者笔下弄得索然无味甚至可厌的竖琴、长笛、独奏小提琴等乐器,经他妙手一点染,都生发了异样的光彩。他好像调动着一支全新的乐队。而其实,比起瓦格纳以来日益得了膨胀病的大乐队来,他反倒连一些常规武器也精简了(由于极想看看种种配器效果是怎样记录在总谱上的,盼“牧神”总谱多年而不可得见。战争年代路过山城延平,从山上人家无意中发现一期旧音乐刊物《练习曲》〔Etude〕,其中有此作的钢琴改编曲。狂喜!连夜挑灯赶抄下来,带在背包里走。今天那墨水描的小蝌蚪已磨灭得依稀难辨了。及至终于买到国内影印的两种版本的总谱,一晃竟又是三十几年!其实它不过薄薄三十八页)。
这自然又同作者笔墨的经济有关。他把铜管(除了圆号)那一组和定音鼓都裁减了。却又加进一对罕用的乐器:出自庞培城废墟的古钹(这乐器柏辽兹也赏识的,曾用之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乐》中)。对这件引人遐想的古乐器他也惜墨如金,只让其各轻叩五下而已。可憾者,在一般录音中,要品味它那盎然古意,你得运用你的想象。
像“牧神”这种作品的音色语言,一翻成了钢琴曲,就像莫纳的《日出》印成了黑白版。即使是柯岗演奏过的一种小提琴改编本,听了也像看单色的版画了。
把德彪西的钢琴曲翻成管弦乐也吃力不讨好。他可称肖邦之后钢琴的真正知己。我也常自庆幸,很早便听到他的《平野之风》。那同样是新鲜得令人纳罕,钢琴似乎不是老样子的钢琴了!
这是他二十四前奏曲中的第三曲。似乎不怎么流行。但我很为其中的境界吸引。印象派的画,以光与空气为主。但要把“大块噫气”画活了,又哪能及德彪西的音乐!以乐写风,作品并不少,除了戏剧性的狂风、悲风、恶风之类,小品中写得有味的有门德尔松的无言歌《五月微风》, 胡贝的小提琴曲《轻风》,而《平野之风》则别是一种意境,也更耐玩索。
钢琴在贝多芬指下是沉思与雄辩的工具。那样的气魄与深度,恐怕已经后无来者。李斯特把钢琴驯服为任其摆布的一支“乐队”,他的钢琴音乐可以令人叫绝而难以使你留连。肖邦的琴曲是如此钢琴化又如此诗化到难以用散文描述。而起初并不喜欢这乐器的德彪西(虽然教过他学琴的一位女性据说是肖邦门人)又用它开拓了崭新的意境。李斯特想要以钢琴乱乐队之真。彪德西根本不作此想。有人说,这是因为没有什么乐队能再现他那种钢琴效果。
在琴上,他吟出了《水中倒影》、《月落废寺上》这样的“钢琴诗”。房龙讲到一种“看得见的寂静”(是小房龙爬上蛛网尘封的阁楼时的印象,他将这写在《人类的故事》的开头),《水中倒影》岂不正是用声音写出了寂静。也不禁令人联想起“吹皱一池春水”、“唯有池塘自碧”!
他的钢琴曲不好“译”,《月光》是一例。即便在斯特恩的琴弦上,原作韵味也难尽传。斯托考夫斯基改编的乐队本,自然比曼托瓦尼乐队演奏的典雅有韵致,但总不如去听原作。此中有种钟声余响似的效果,最适合钢琴本性。它常常唤起对韦应物诗句的联想,例如“残钟广陵树”(韦苏州诗中的钟声恐怕是唐诗中最有味的了)。而《月光》的中间一段,又很可以联想此公的“流云吐月华”等句。
说是不好改编,又不尽然。他的作品像是字里行间留下了有待开掘的效果。恐怕,他那极为敏感的听觉从万簌中捕捉到的种种,总是受到传统乐器的拘束吧?因此听日本乐人在电子合成器上加以阐发,听熟的原作简直如新相识了!除《亚麻色发的少女》、《阿拉伯风格曲一号》调动起更多更深的联想以外,《沉寺》的境界也更加澒洞深沉。即如作者写了给掌上珠练琴的《儿童世界》,其中的《雪花飞》,一经电子合成器改编者的处理,展示了一片童话境界,散发着银光与冷香,隽永之极!
德彪西的许多大作,于我是难懂的,正如读李贺的诗,何其新、奇,又何其费解!
恐怕这原故之一是,他不仅是一个印象派“画家”——印象派之乐与印象派之画,本来就虽相通但并不相同,——更是一个象征派“诗人”。
好在他还有第三个身分是容易接近的:他的法兰西味。
这人,对于去欧洲十分遥远的爪哇、高棉之音都有浓厚兴趣,虽然他只在巴黎博览会上有机会听到它们。西班牙风他更是喜欢摄取。赢得西班牙乐人法亚五体投地地赞他写得比西班牙人还道地。实则他也未曾有西班牙之旅,平生只到过边境上的桑·赛巴斯底安看了场斗牛。
但他像他的同行冤家圣·桑一样,热心于宏扬法兰西音乐文化传统,抵制德奥乐派的气势凌人。他礼赞拉摩,圣·桑也编订了拉摩全集。虽然他们两个志同而道不尽合。
我无知得很,只不过从读过而有所感受的法国文学、美术作品由此及彼,再对照别国的音乐,仍可感觉到那既不同于德、奥也和意、西有别的风味。而他同其他法国名家之间,又在共相中有殊相,这就更其有意思了。他不像柏辽兹、比才那般健壮,又不似古诺、马斯奈的柔媚。写《音诗》的肖松显得清癯,《西班牙交响乐》的作者拉罗嫌粗犷些。更有意思的是,同那位“比德彪西更德彪西”的拉威尔摆在一起,我总觉后者是冷心冷面,而前者是沉静中有“内热”的。我愿听《水中倒影》,不耐听《水嬉》。
最能表明德彪西音乐之新鲜、丰富、深沉的,恐怕无过于他的《大海》三章了(也可附一个“外一章”——《夜曲》中的《海妖》)。
这部作品不大好读。但正像辞世不久的柯普兰的说法,不好懂是一种对读者的挑战,吸引你去求索。这也正如大海,不可能一览而尽。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舰上航行的生活相当丰富。他精工绘制出的金碧山水《辛巴达航海》,壮丽而有趣。德彪西一生中虽有海滨生活感受,最长的海上旅程,无非是往来于今已凿通海底隧道的英法海峡而已。可他这幅元气淋漓的巨障,似乎不止是摄下了海天无际空间中的明暗推移,光怪陆离,而且叫人有一种置身于幽深莫测的茫茫巨浸之中的感觉,这不是那镜框子里的平面的海景画,它更为立体,又充满了骚动不安。
真是大手笔作的一篇“海赋”!绝无听惯了的逻辑、章法。纷至沓来的乐汇,耳不暇接,如海上风涛之变幻多端。但从《海上的黎明到正午》直听到《风与海对话》,那不凡的气势一贯到底,你绝不会有支离凑合之感。
好多年前的事了。一次因公渡海,去东海上一小岛。刚绕出陆上山口,一片海色乘着海风射入眸子。时近正午,阳光烨烨。心里头一下子奏响了《大海》第一章中一个精采片段。同时想到了《玛尔伐》的开头:“海在笑!”
如今再听到这一段,我又看到了那片海色。
它不纯是自然风景吧?这“无穷动”的流体是否也是他咏人海、人生之海的一首象征派长诗?
比起瓦格纳乐中阴郁厌世的无边苦海(《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我宁肯多多眺望德彪西心中的海。
这也很不同于门德尔松的《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它是“不平静的山水”(美国鉴赏家高凤翰对晚明山水的看法)。似乎就从这不平静中也可以窥知作者的胸中块垒,并不以装饰人生为满足的吧?
音乐之禅终难参透!可幸的是,他也像韦伯、舒曼和柏辽兹他们,有两支笔,另一支是写文章的。读他的《克罗士先生》,想见其为人,也是读乐的参考。
文如其乐,都有一种目无余子,不屑与世苟同的风骨。议论之锋芒毕露,有时比肖伯纳还要不留余地。对音乐,他当然比肖有更大的发言权。当肖还甘心充当瓦格纳派卫士之时,曾经两赴拜洛特的德彪西,已经像尼采那样把那尊偶像看透了。对于把瓦氏的音乐搞成“艺术宗教”以招徕庸人市侩朝山进香的风气,他的鞭挞是毫不留情的。
他最讨厌庸人世态。沙龙味、学院派、江湖气,装腔作势的乐评家、指挥家,赶时髦的听客,他一概嫉之如仇。他是“避世之狂”又是“忤世之狂”。这在其乐其文、其交往处世中,都是一个基调。难怪,圣·桑从“牧神”一直骂到《白与黑》;肖松同他始合而终离;拉威尔同他纠纷迭起;同梅特林克也闹了矛盾;虽然这些也都事出有因。
但他看重当时还无人注意的莫索尔斯基,又倾倒于初出茅庐的斯特拉文斯基。对瓦格纳的歌剧《帕西发》,他真心叹赏。圣·桑的一部交响乐,他也改编过。
忤世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他并不乐于当个宗派的头头。正所谓“学我者病”, 一些徒知学步的小“印象派”人,如今都被人们淡忘了。有人说得妙:印象派实际上成了他独此一家的流派!
最近无意中听到圣·桑的一首竖琴协奏曲。平淡中不失天真。只是那乐风如故,还守着十九世纪浪漫派的路子。真难信,它竟是一九二一年之作(他也死于这一年)!比他年轻得多的德彪西倒在四年前便成了古人,死于德国巨型长程大炮对巴黎的轰击声中。这对于有爱国之忱的他(为“一战”中战死者作了《英雄摇篮曲》)似乎是特殊的“安魂曲”了!
暮年萧瑟,他乐风又变。然而即便在一九一四年,他的《游戏》得到的掌声,没几天就被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淹没了。
现代音乐新潮的闸门由他打开,但他又像是一个“终极”(或“总结”)。“从巴赫到德彪西”,能否看做西方乐史上最能为多数听众共鸣的一段呢?
至少对于我是如此。我这读乐的一介凡夫,一开蒙便认识了他,被他吸引,终于也在这路碑旁搔首踟蹰了。更远处的奇境,我的“审美的鼻子”显得嗅觉欠灵。就连《春之祭》这样人们早已见怪不惊的作品,十多年前初次领教它,回想年轻时闻其名而不识其面,是何等的渴慕,不能不为之哑然也怃然了!
印象之印象
改革呼唤出来的经济理论家
进退之间
我编专刊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两位作家的命运
格姆科夫《我们的一生》
文化交流史的一页
美国公民权利的历史演变
北大校庆:为何改期?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