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两位作家的命运
栏目远眺巴黎
作者吴岳添
期数1995年11期
  今年是两位法国作家诞生一百周年:剧作家马塞尔·帕尼奥尔(一八九五——一九七四)和小说家阿尔贝·科恩(一八九五——一九八一)。他们既是同学,又是莫逆之交,法国《读书》杂志为此在第二三六期(一九九五年六月)上发表纪念文章,评述他们的友谊和不同的命运。
  帕尼奥尔的一生可谓一帆风顺。他出生于法国马赛附近的奥巴涅,全家有四个小学教师。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当教授,所以在一九○五年把他送进了马赛最负盛名的梯也尔中学。毕业后他在艾克斯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然后在塔拉斯孔和艾克斯等地任英语辅导教师。从这时起好运就落到了他的身上:首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由于“体质衰弱”得以免当炮灰;其次是在一九二二年,他被任命为巴黎孔多塞中学的助教,从此定居巴黎,为他打入巴黎戏剧界创造了条件。
  科恩的一生则是历经坎坷。他生于希腊科孚岛的一个犹太世家,由于犹太人的处境日渐恶化,全家在他五岁时迁居马赛。小科恩第一次看到有轨电车,被这些“自己会走”的车子吓坏了。一九○四年进入梯也尔中学后,他还被小贩骂作“犹太佬”,为此他几个星期闭门不出。他的父亲本来有一家肥皂厂,到马赛后开了一个卖鸡蛋的小店,生活尚可,所以科恩每星期都要给他的穷朋友帕尼奥尔五个法郎。科恩在中学毕业后去日内瓦学习法律,两人失去联系。八年后,帕尼奥尔在《新法兰西评论》上读到科恩的文章,立即给他写信。从此以后直到去世,两人虽然很少会面,但始终在关注着对方,通信从未中断。
  帕尼奥尔心想事成,一九二八年即以讽刺喜剧《托巴兹》一举成名,并辞去教职成为专业作家。接着他改编了自己的三部曲剧本《马里尤斯》、《法妮》和《凯撒》,搬上银幕后又大获成功,促使他把许多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如《面包师的妻子》(一九三八)等等,都深受观众的欢迎。一九四六年,他才五十一岁便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功成名就之后他娶了年轻漂亮的女演员雅克琳,并让她在自己的戏里担任主角。到五十年代,他开始撰写回忆录,头两卷《父亲的光荣》(一九五七)和《母亲的城堡》(一九五九)就征服了读者。他在晚年仍笔耕不辍,他的影片也在电视上播映,作品的历久不衰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声誉。
  帕尼奥尔的作品始终受到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例如《托巴兹》就是讽刺以权谋私、金钱至上的腐败风气的。主人公托巴兹本来是个诚实的小学教师,他不肯为有钱家长的儿子改动考分,又不识时务地追求校长的女儿,结果被学校开除。有个议员让他当了一个皮包公司的空头经理,把他当成迂腐的书呆子加以利用。他明白真相之后十分痛苦,由于一再被欺骗,他终于把一切道德准则置于脑后,也用不诚实的手段来对付别人了。这样一来他反而名利双收,不仅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教育勋章,连校长的女儿也主动投入了他的怀抱。剧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台词:“金钱是万能的,有了它什么都可以做,有了它就有了一切……我如果想要一栋现代化的住宅,装一颗看不出的假牙,想在忌斋日吃肉,在报刊上受到赞美,或者想在自己的床上有个女人,我凭祈祷、忠诚或美德能够得到吗?我只要把这只银箱打开一点,问一声‘要多少?’就什么都有了。”法国《读书》杂志的评论者鉴于当代社会腐败成风,特地建议人们都去看看《托巴兹》。
  科恩身体不好,但是感情丰富,颇有吸引女性的魅力,因此一生中艳遇不断,不知这是他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他在十五岁时就爱上了比他大十岁的歌女阿梅丽,到日内瓦之后又爱上了匈牙利的一位伯爵夫人阿德里安娜,和她一起周游了瑞士。一九一九年十月,他获得瑞士国籍,随即娶日内瓦的新教徒伊丽莎白·布罗歇为妻。他当了律师后生活艰难,开始为《新法兰西评论》写稿,受到主编的赏识,被推荐到国际劳动局去主持《犹太人杂志》。一九二一年他有了女儿,但妻子因患淋巴癌于一九二四年去世。后来他与妻子的女友伊沃娜相恋,并为她写作小说《索拉尔》。一九二九年,他们正要结婚的时候,伊沃娜却因心肌梗塞死在浴盆里。但他仍然完成了《索拉尔》(一九三○),这本书描写了犹太人索拉尔一生的痛苦和希望,在《新法兰西评论》上发表后大获成功。加里玛出版社为此向他预支稿费,使他得以从日内瓦迁居巴黎。
  他在动身之前娶了新教徒玛丽亚娜,两人婚后不断争吵,使他无法写作,一九四七年终于离婚,他另娶了信仰犹太教的英国女子贝拉。这时他已健康恶化,严重贫血,因此深居简出,几乎默默无闻。一九五六年冬,巴黎十分寒冷,他到帕尼奥尔家门口时浑身发抖,差点昏厥,幸得雅克琳细心照料才转危为安。一九六八年,他完成了代表作《上帝的美人》,在帕尼奥尔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但是直到一九七八年,法国《读书》杂志的主编皮沃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把科恩介绍给广大读者,才使他真正被人们所了解。
  然而科恩对自己的一生并不后悔,他在临终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里,还在向爱情和他所爱的女人致敬:“是的,我再说一遍,当我在六个月或者两年后就要死去的时候,对我来说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八十五岁时还能去爱和被人所爱。”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