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汉字的文化性格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仇丹
期数
1990年11期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明道在正名,名实相符,则事理明。然而正名又表现为正字,字的形、音、义基本相符,文化符号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用,文化价值和秩序才能通过文化符号传承下来。《春秋》之所以使乱臣贼子惧,就在一字的褒贬上,那一字既是道德定论,又是历史定论。道在字中,字以载道,微言可通大义,正字可达神旨。这正是《说文解字》成书的主要动机。
王夫之的《说文广义》也是这样一部正字明道的愤世嫉俗之作。它通过对文字的形、音、义的研究,自觉地、有意识地宏扬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意识和伦理实践意识,继承了中国文化的道在事中、即体即用的思维模式,从而强烈地表现了有道之士的文化性格。
当然,由于当时尚未发现甲骨文字,王夫之在《说文广义》中对文字的原形、初音和本义的搜求,是无法像后人那般说得分明的,但这种道在事中、即体即用的思维模式和这种历史意识、伦理实践意识并没有因此而模糊起来。
《说文广义》中始终贯穿着体、用、能、所、形、音通而为一的阐释原则。他在训释“行”字时说:“步趋曰‘行’。道路者,人所步趋也,故路亦曰行,音皆同。凡一字之体、用、能、所,义相通而音不必异,明矣。”步趋为体,道路为用,行与道正是体与用的关系,统一于步趋这一实践活动。“行”为能指,步趋、道路为所指,统一于“行”的字形。一字之形、音,即包容了义,包容了体用能所。这一诠释,正体现了道在事中,道在字中的原则,体现了体用不二的思维模式。再如对“中”字的训释:“中,本训云:和也。其字从口,而上下贯通,调和而无偏胜,适与相宜,故周子曰:‘中也者,和也。’……中为体,和为用,用者即用其体,故中、和一也。”中字之形、即中之体,中字之用,即表现为和,中为和体,和为中用,体现了体用合一的思维模式。虽然“中”字的原形为旗,“和”字的原形为笙,两不相涉,但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王夫之却没有说错。道在字中,通过对中国文字的辨识训练,传统思维模式已潜移默化地烙在中华民族尤其是士的集体潜意识之中了。由此看来,王夫之的“道在事中”,毛泽东的“一般寓于特殊之中”,原是理所固然,不必非借助于西方现代意识的。
中国文字的训诂,不仅能铸成人的思维模式,而且能强化历史意识和伦理实践意识,铸成人的文化
汉字的文化性格
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悲剧命运的发生点
享有特权的纨袴子弟
迫不得已的文学史
故人坟树立秋风
常读常新的《巴马修道院》
希望有更多更好的近代史
读毛泽东《致田家英》(二)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对话·消费者主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