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道”之“臆解”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高峰
期数
1989年09期
在我们后生小子的眼里,徐梵澄先生是以印度哲学的翻译家知名。他译的《五十奥义书》、《瑜伽论》、《神圣人生论》等印度哲学典籍,词义古奥,文采斐然,多为学者所称道。今天读到他的《老子臆解》一书,方知徐先生治国学的功力,也已臻化境。
徐著虽然谦称“根据不丰,只名臆解”,但开宗明义,寥寥数语,已是正本清源:“道,本无可名言者,然不得不借名言以说道。此老子一书之所为作也。”又进而论之:“说万物之始,有道存焉,所谓‘先天地生’者。然此非创化论而是道论。”(《道经一·解》)徐先生以大家手笔,要言不烦,点出了《道德经》五千言的要义所在。道论者,论道也。中国哲学自先秦儒、道乃至禅宗、理学,莫不是体道、悟道、论道之言。欲舍道论而搜寻创化论、知识论、辩证法的蛛丝马迹,以期与西方哲学相抗衡,诚心固然可嘉,却难免买椟还珠之讥了。
既然论道,自然不免要释道。依笔者之见,从道论看:道体为能;道显为式;离道曰理;失道曰器。
如果撇开考据学上的争论不说,那末,《周易》可称为儒、道两家的总纲。《易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两句话,确立了“道”的形而上的地位。视“道”为形而上,就是说,“道”作为宇宙万有的本体不落言荃,无迹可寻。也就是老子所说、又为王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无”。但老子分明又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这里的“唯恍唯惚”之“物”,即是“道”所喻指的实体——“能”。作为“道”体的“能”,既无形无迹,不可名状,又弥漫无涯,生生不已。有见于此,老子才有“有、无之相生也”之说。对此,徐著释之日:“宇宙间实有‘力’在。分说之为阴、阳、刚、柔皆可。”(《道经六·解》)“道之为物”的“能”是本原性的力,并非某种外在的神力。从“道—能”这一结构看西方哲学,那末所谓“第一推动力”不过是“能”之自动而已;既非外力,也不可思议。所以西方从“第一推动力”引出上帝,道论却始终不崇神灵。(“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直到佛学东渐,自立禅宗,也是默证道体,拈花微笑,并不假借外力。
“能”之显现为“式”,从道论看,无非“一翕一辟”,(熊十力语)虽然称之为“式”,其实却是无数刹那刹那,生灭相续。语言的功用是指事称物,所以要依“式”而立名。但是“能”之弥漫,迁流不息;“式”即用显体,也是方生方灭。因此,相对于“道”而言,语言具有先天的局限性。马一浮先生所谓“剑去远矣,今方刻舟”,便是为此叹息。更有甚者,语言只求自我圆满,尽可虚设对象。所以,一旦语言系统成立,“道”已不复与我为一。老子所谆谆告诫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已是退而求其次了。
“道”既不可名言,所以中国向来倡导“不言之教”,有所谓默而察之,心领神会。实在说来,体“道”作为一种内省之学,未必比语言更易于领会。只是相形之下,前者乃是更本原性的存在方式。个体对“道”的体悟、感通,可从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中感悟冲融弥漫之“能”。“我”在世,所以总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故而在道论中,“内圣”和“天人合一”成为最高的哲人之境。
不过体“道”并非唯一的领会方式。也有从生灭相续的“式”中抉取一形,定而名之。然后逆形而推,便得出一个“理”字。依“理”成物,则有“器”生。这便是老子所说的“朴散则为器”的过程。“道”体为本,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理一式”无本,却有迹可循,理序俱在。由此或可见出东西方文化之殊途。
自笔者看,欲从道论出发来重建本体论,可能性不大,也无甚意义。况且“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已近强弩之末,愈见支离。以诗运思,可能是道论目前所能采取的较好形式。凤凰不死,道论或可在诗的神思中新生。
(《老子臆解》,徐梵澄著,中华书局
一九八八年三月第一版,1.05元)
“道”之“臆解”
角度、眼光及理论的升华
美术史联想
析顾城
杰克·伦敦的书信及自杀
台北文坛札记
安妮·泰勒《偶然的旅游者》
重读张闻天同志的《庐山发言》
纪念田老,缅怀教益
读《滹南遗老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