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概念的界定与还原
栏目品书录
作者刘文华
期数1989年02期
  R.韦勒克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的著作甚丰。《四大批评家》、《文学原理》(与A.沃伦合著),《近代批评史》(第一册)已译成中文,已在国内出版。它们对当前的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观念,修正了许多有争议的,长期积压下来的文学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弥补了已有文学批评的空缺。
  近读R.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一书,感触尤深。书中对文学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作了精辟入里的分析,韦勒克对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功能和作用,并对历史上它们之间关系的分野作了恰当的描述与说明,重申三门课题分类的必要性。同时,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具体功能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总结:重建文学理论(它的原则和体系),“必须利用对具体的艺术品所作的批评,并不断求助于文学史的支持。”另一方面将这三者包含的一些常用术语重整与界定,诸如对“批评”一词的本身含义、它的历史渊源,发展和具体环境中的“变形”的分析,看得出来,作者对概念本身的属性和概念的运用抱一种谨慎的态度,试图以原始的方式,从一个新的层面将批评的诸种概念作一番本真的还原。
  本书特别有份量的是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种文学思潮分期的论述。文学运动在不同的国家的具体表现态势,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R.韦勒克用文学现象的事实来揭示了它们的真实状态,并纠正以往对它们肤浅的错误认识,从而辨别了两种思潮在历史中的方位和影响。
  在批评方法论上,韦勒克对沿袭已久的实证主义的批评模式作了历史性的、理智的分析,指出了实证研究方法上的局限与危害。照实证主义看来,文学作品就是历史文献,文学批评是训诂作品的内容与作家思想和历史、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来解读作品,寻找作家原来的意图或创作动机,从逻辑上说是采取因果律的方式。韦勒克还对二十世纪和美国现代不同时期文学批评的不同派别作了叙述:现代批评六种基本潮流:“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②精神分析批评;③语言学与风格批评;④一种新的有机形式主义;⑤以文化人类学成果与荣格学说为基础的神话批评,以及由存在主义或类似的世界观激发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批评。”他对这些潮流的内容作了哲学上的概括和透视。像争执不休的“存在主义”,韦勒克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说它是一种“心境”,一种“情趣”。另一方面,对以上这些批评方法的得失、优劣谈了自己的看法,总结出文学批评应与哲学结合的命题,和现代批评的理想境界:批评应把精力放在文学上,从美学角度来把握文学作品的本质,“还需要与语言学与风格学更紧密地合作”,对文学作品的层次作出更清晰的分析,达到文学理论的“严整”。同样,韦勒克对现代比较文学方法上的缺憾,也做了细致的审视,给我们提供了“比较文学危机”的情况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办法。
  书后收集了大量的引文和材料,可以见出韦勒克对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渊博的才学。这本论文集不但在方法论为国内文学批评提供了诸多启示,而且其批评观念、尺度和态度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批评的诸种概念》,R.韦勒克著,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一月第一版,余徵译,周毅校,2.89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