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索尔·贝娄《倒霉的人及其他》
栏目
海外书讯
作者
朱泰
期数
1984年11期
一九七六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最近由哈泼与劳书店出版了他的一本新书,名为《倒霉的人及其他》,书中收入了历年所写的短篇小说。美国女作家兼批评家辛茜娅·奥齐克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上写了篇尖锐深刻的评介,说“贝娄用五篇短故事,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拿起他那支锋利的笔刀,对自己作了一次大剖析”,但断言“贝娄已失去他在一九五六年首次获得法国国际文学奖以前写《只争朝夕》时那股旺盛的创作欲了”。她不无讥讽地说这部新书“是一个名利双收、百事如意的作家处于自我剖析阶段的作品。他放下一贯使用的重重譬喻,伏笔,影射,反话等等手法,揭开最后的面纱,透露一己的内心秘密。”
奥齐克问道:“他为什么要这样看待自己?自从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他誉满天下;一九八二年发表《教务长的十二月》一书时,评论界几乎一律想当然地把他捧上了天,未敢碰其毫毛。难道说如此别树一帜的大作家现在也变得‘保守’起来了?他那部成名作的主角奥吉·马奇(《奥吉·马奇历险记》)所经历的美国,已非复当年了?他所歌颂的英雄阿尔勃特·考尔德不就是改头换面的索尔·贝娄吗?但他既然生为犹太作家,又怎样能扮演一位控制美国社会中少数集团的核心人物呢?换句话说,贝娄的几部小说无论怎样虚构,也脱不了作者的影子。”
于是奥齐克说,“最后,不免出现这样一个情景:如果你把贝娄的新作《倒霉的人及其他》撕去封面,抹掉作者的名字,读者敢说书中写的不是贝娄本人?这个集子包括五个短篇,在风格及形式上各不相同,有的有头有尾,比较完整,但也有一无结果不知所终的故事,有的只是个断片而已。他们的语言锐利新颖……不约而同标志一个目的:似乎贝娄企图通过高度的理智和深挚的情感,要复苏美国文学的精灵。他使用辛辣的笔触,极尽讽嘲的能事,在无数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玩弄沙俄大文豪的‘高尚意识’;又用出人意料的诗意来描绘芝加哥街头的庸俗商人、掮客、政治家、好莱坞制片赞助人、律师、行商推销员、修理匠等等,外加他们各自的盘算和心计,一无遗漏。从头至尾不忘带上贝娄的一贯犹太气息,和作者生活圈子里熟人的阴影。”
《怎么混一天》是小说集的重点故事,主角维克托·乌尔比便是脱胎于艺术评论家哈罗德·卢森堡的模子,也是贝娄在芝加哥大学参加社会思想委员会时的老同事。《齐特兰:在法庭见证人的眼中》被认出是贝娄的少时知交罗生菲尔德,一位三十八岁就夭折的青年作家。至于贝娄对他们的诗意描绘,虽然受到一些笔下死板笨拙的记事新闻学家们的诽谤,读者还是能体味到贝娄有力的手腕和敏锐闪烁的双眼。这些人物在贝娄的笔下貌似滑稽和夸张,读者不难听到他们被禁锢的心灵在社会的鞭笞下发出的呼唤。
这篇小说的主角维克托远在西北部的布法罗用长途电话召唤他的情妇凯屈娜·戈里佳从正处在严冬中的芝加哥飞去作伴。凯屈娜新近离婚,撇下两个小女儿不管,宁愿千里迢迢去布法罗侍候这位老教授,她猜想这位老教授每次讲课都可得到万元美金的收入。最后凯屈娜终为老教授所弃,教授则患了不治之症,也就不能再发挥价值万元的一些莫明其妙的谠论了。
《齐特兰》的故事没有什么情节,但贝娄通过这位年青的犹太人在欣赏古典作品梅尔维尔《白鲸》一书时向妻子喊道:“这里面的诗意,谁要是不懂,就不可能理解人类的真正生活。哦,洛蒂,我追求象征性的逻辑真是如饥若渴。”这话就是贝娄所追求的美国文学的灵魂。
《仁兄弟》的题旨,按故事叙述人的话:“有些人往往认为歪曲事物的真相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心中有神眼(上帝的智慧),就能分辨灵魂的真伪。”事实上,这也是贝娄的信念。仁兄唐克是个无业流氓,仁弟萨格尔语言怪戾,年近九十的老大哥摩迪偏爱逢人说笑话。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终日吵吵闹闹,互不相让,但又谁也舍不得离弃谁,总是一家人嘛!一切的是非曲直自有上帝的眼睛在注视着。
《一个银碟》叙述一个名叫乌代·萨尔勃斯年已六十余岁的“现代化”移民,早年同父亲二人瞒着全家从犹太教改宗新教;这使他在芝加哥的掮客中生意兴隆。父亲还易名摩列斯,生前背着儿子做尽坏事,甚至两次偷窃恩人的银碟;临死前却逼着改了教的儿子把他埋在犹太人的坟地里,以得到神的恩赦。贝娄把这连上帝也无法惩治的狡猾老人,写得入木三分。
《倒霉的人》是贝娄集中的主题故事,说的是个爱开玩笑的教授,他写了一封异乎寻常的长信,吐露了不少心里话,忏悔自己曾在无意之中刺痛了周遭的人们。这位教授是个音乐理论家,他那口没遮拦的俏皮话却毁了他的一生。在校董会正式宴会上他坐在一位有钱的老太太旁边,她素以乐善好施闻名,据说准备为自己的众多捐献写部回忆录,教授又忍不住问道,“那么,你将使用打字机还是计算机呢?”一次晚会上一位女士一个劲儿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后来她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地说,“今晚我说话太多了,真抱歉……”教授答道,“没关系,反正你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尽管他妙语如珠,如今也觉得耍贫嘴不是滋味了。这无疑是贝娄自我解嘲的顶峰之作。
奥齐克指出《倒霉的人及其他》这个集子的寓意已在另一位仁兄依若·布劳斯基的话中表明:“要想求得人世的美德,不是什么抽象的规划能够实现的,也不能从座谈讨论会中获得。这是一种天赋本质必不可少的东西,必须从一个人的生理角度,如脾性,以及一切自然而然对人的同情中形成,这是无法从后天学来的东西。我经常从一些人的脸部、行动和体态上得出形而上学的根据。我的确被这种特殊的形而上学所吸引,正如空中飞行的东西,由雷达般的吸引力所指挥一样。”
这种所谓形而上学的雷达(类如神眼之说),正是索尔·贝娄对自己进行一次“大暴露”的动力。这本集子中的五篇小说结果都起到进一步发扬他那特有天赋才能的作用。
(Saul Bel1ow:Him With HisFoot In His Mouth and Other St-ories,Harpper & Row,1984,294pp.)
索尔·贝娄《倒霉的人及其他》
朋友交谈默契之乐
“打造”身体的“幻象”
最年轻艺术的发展史
优生学与潘光旦
杜梅吉尔和比较神话学
当网络遇到国家
另一个影像世界的历史
《徐懋庸杂文集》序
漫谈《胡同及其他》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