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三十”感言
作者谷林
期数1982年02期
  近一二年来,好些重要的出版社纪念了他们的成立三十周年,报纸发了消息。三十年,非同等闲!古语云:“三十而立”,是应该纪念和庆祝的。
  可是,也许会叫人感到意外,我们那些三十年来出版了不少好的和重要的图书的出版社,在相当广大的群众中,竟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一次,我对一个小伙子说起,他想读的某一类书籍,可以选购某个出版社的,质量比较稳定。他大为诧异,说:“还有这么个讲究?”很多人大概还曾有过那样的经验:托你买书,往往只跟你说书名,却很少告诉你由那里出版,就如同到百货商店买百货,很少想到制造的厂商一般。
  我颇为此抱屈。推求原因,可能不止一端。也许主要是由于我们文化还不普及,读书还欠讲究,版本目录知识还是冷门,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以为也不算不重要,就是出版社没有自己的门市部。
  老商务曾打出过一幅广告,叫做“日出新书一种”。照说,象这么一家老牌子的大出版社,一年出版三四百种新书,实在不希罕。可是在三十年代,这却是颇为耸人听闻的。当时路过商务印书馆,见到门前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大书“本日新书××”,每为之怦然心动。如今,一年出版三百多种新书的出版社远不是个别的了,可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橱窗,没法子在每天早上打出一块木牌来向读者报道自己的新贡献,使读者一起为之兴奋,以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成就而自豪。
  一年三百多种,三十年累计就有成万种的书了。——既要日出新书,又要保留好书流传。如果三十年累计的成万种出版物中间,有十分之一是传世之作,一个出版社将有上千种的保留书目。纪念和庆祝不正是由于这个吗?所谓保留书目,不该只是一篇可以收入史传的《艺文志》,而应是可以选取购读的实体。它们需要不断重印,长期流通。出版社有了自己的门市部,既可报道每日出版的新书,又可集中陈列其历年的传世之作,补书店之不足,显扬自己的风格,必为读者所乐归。
  现在,出版社没有自己的橱窗,他们的出版物就被叫作政治、哲学、历史,或者小说、诗歌、戏剧,分散在书店的一个个书架里,淹没在“五湖四海”之中。出版社为之倾注了加倍心力、富有特色的书籍,以及不立丛书名目的成套出版物,大都只能笼统地叫作“新书”,而被分散插入一排排书架。一般读者没有能留下对出版社的深刻印象,这就不足惊怪了。
  没有自己的门市部,出版社遂退处二线。好书售缺,对他们不形成压力。压力是一种激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需要费心出力去布置一个橱窗,那么,明知当年的新书也已绝迹市场,出版社尽可陶醉于自己的样书陈列室:“我们努力过,已经作出了成绩!”
  出版社和书店建成分工专业的独立体制是有道理的。很难设想每个出版社组织各自的发行网。但出版社不能因此撒手不问发行。后社前店,将促使出版社时刻想着自己的出版物是否活跃在群众中间。新书脱销,名著绝迹,没有积聚,怠于重印,只剩下历史的功过,陈年的记录,何贵乎一个出版社的长寿?我以为,在自己的橱窗里陈列着的书籍品种,犹如凌烟阁里的画像,燕然山上的碑记,才是考核一个出版社成就的切实指标。
  已经庆祝了三十周年的出版社,自此以往,将庆祝他们的四十年,五十年……。绵绵厥岁,希望与年寿俱增,见到他们日益丰富的出书品种和传世之作,关心祖国文化的积累,不断重印自己优秀的出版物,而不为电光石火似的“畅销书”的声色所眩惑。就象浮士德对春光的赞叹和瞩望:“你是那样的美丽哟,给我留驻吧!”——我盼望出版社能建立一个自己的橱窗。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