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赫尔曼·沃克和犹太经学
栏目
国际文坛漫步
作者
高骏千
期数
1981年09期
由于《战争风云》中译本的出版,赫尔曼·沃克也许是近年来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一位当代美国作家了。作为一个文学家,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的八部小说中,有三部拍摄成电影,在世界各地上演;获得一九五四年普立彻文学奖金的《该隐号兵变》,由著名演员亨弗莱·鲍嘉主演,是五十年代美国电影的经典作品。《战争风云》由沃克自己改编为长达十六小时的电视影片剧本,正由美国广播公司和派拉蒙电影公司摄制之中,预计将在一九八二年内播出。
但是,在美国以外(或者还除了以色列),较少为人所知、而赫尔曼·沃克本人非常引以自豪的,是他在犹太经学(Judaism)方面的造诣。
去年秋天,我在华盛顿见到赫尔曼·沃克,他听说《战争风云》在有十亿人口的中国翻译出版,受到读者欢迎,表示十分兴奋,也有点感到意外,很想知道中国读者有什么评论。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的,这一点在西方往往被忽视。二次大战中他在美国海军中服役四年,《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是从美国人的观点立场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犹太民族在战争年代的苦难。
话题转到犹太文化上,他认为犹太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古代文化中延续最久,也对人类文明很有贡献的,在历史上都曾屡遭挫折而又获重生(犹太民族的灾难更为沉重)。犹太文化在十九世纪以来的激剧变化表现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而中国近代历史的特点,也是力求摆脱传统的束缚而争取现代化。两者之间颇有相似的经历。
不久以后,他给我寄了一本他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我的上帝——犹太人的生活之道》(以下简称《生活之道》),建议我读一读,并希望能对中国读者介绍一下。正象书名所提示的,这是一本论述犹太宗教文化的书。沃克在书的《前言》中说:“许多犹太人已经不信奉犹太教,但是仍希望对犹太文化风俗有更多的了解,许多非犹太人由于好奇,也希望对希伯莱人的宗教信仰有所了解。”这是他写作这本书的动机。他怀着犹太人的自豪感来写这本书。他说:“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取决于它对人类的贡献。而犹太民族对人类的贡献,就是《律法》(Tovah)”,以《律法》为中心的犹太文化,“不仅是西方宗教的源泉,而且也是主张废除宗教的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源泉。”
沃克属于犹太教的“正统派”,他是信仰上帝的。但是他这本书的对象既然包括许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在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他并不强加于人。他说:“相信上帝存在,也许最终会被证明是一个错误。但是请不要把这看作是头脑简单的人们为了寻求慰安。这是多少世纪以来,人类中许多最优秀的头脑,不约而同地采取的崇高而智慧的立场。”他建议我们不妨向当代的物理学者们学习。物理学者解释光的运动,有两种理论:波动说和粒子说。“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单独、全部解释光的运动规律。于是物理学家们不急于得出一致的结论,在实验时分别应用两种理论,以求更接近真理。”
沃克这种态度,也表现在他对待犹太教的其它教派如“革新派”(Reformism)和“保守派”(Conser-vatism)的立场上。即使对于主张彻底抛弃传统的“同化论”者,他也采取温和的风度,据理辩驳,不作抨击。他引用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句说:
“请相信我,诚实的怀疑中包含着比半数的教条更多的信仰。”
《生活之道》出版后,成为当年非小说类的畅销书。多年来被许多大学选作比较文化课程的标准参考书。不仅因为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对于想了解犹太文化、而对卷帙浩瀚的希伯莱文著作无从着手的人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而且对于世界上一种历史悠久、根深叶茂的古老文化如何过渡到现代文明(这是第三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提供了很有参考价值的分析。今天在美国,犹太人的传统习俗都得到尊重,犹太人的重要节日,学校银行都放假。犹太裔美国人在文化界、学术界,也象他们在金融界、企业界一样,有很大的影响,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是犹太裔(虽然不一定是犹太教徒)。文艺作品中常常描写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表达他们的思想情绪和愿望。对于犹太文化的了解,能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美国社会。
赫尔曼·沃克接受我国作家协会的邀请,将在今年秋冬之交访问我国。他要求不仅同中国的作家见面,还希望和学术界研究文化史、现代史的学者们接触。《生活之道》比他的小说更直接地表达了他的世界观和学术观点。对于他在某些问题上的见解能有个初步了解,将有助于在文化交流方面得到更深入的效果。
赫尔曼·沃克是俄罗斯移民的后代,一九一五年生于纽约。在他的思想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影响的是他的祖父。他的祖父原是明斯克一位很有声望的犹太教长老,一九二八年已经六十多岁时,离开苏联,来到美国,在纽约勃朗克斯区继续从事神职。在五十年代初移居到以色列,活到九十四岁去世。祖父来到美国时,沃克正好十三岁,也就是犹太教规定男孩行“坚信礼”(Bar-mitzva)的年龄。以一般标准看,他受的犹太传统教育已在水平之上;他能流畅地阅读希伯莱文《圣经》,随口译成英语,并能用希伯莱文祈祷。一个现代美国少年,如果不打算从事神职,他所受的传统宗教教育,也就到此结束了。出身于宗教家庭的沃克,却有机会在祖父的耳提面命下,一面在普通的美国学校上学,一面接受严格的犹太传统教育。沃克在书中一再提到,能够同时从两种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养料,是他感到最幸运的。
《生活之道》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二十二章。第一部分《生生不息的犹太人》介绍犹太民族的起源;第二部分《信仰》,介绍犹太教的教义和宗教习俗;第三部分《法》,介绍犹太《法典》(Talmud)的形成及其它法学著作,第四部分《现代》,阐述十八世纪启蒙主义以来直到今天,犹太文化的演变、现状和展望。这里简介一下沃克的某些主要论点。
按照《圣经.日约》的记载,犹太民族的祖先,是三千年前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游牧民族,其中以亚伯拉罕为族长的一支,在一次大饥馑后逃荒到埃及。传说到公元前一二○○年前后,亚伯拉罕的后代不堪埃及法老王的奴役压迫,在摩西率领下,逃出埃及,流浪在旷野中。这时,摩西在西奈山上受到上帝的启示,写成《律法》,又称《摩西五经》(Pentateuch)。这五卷中记载着关于宇宙起源和犹太民族发生繁衍的传说,宗教祭典的仪式,民间节日的描绘以及处理民事、财产、伦理等各种纠纷的律例典章,并把上帝要求犹太人在社会生活中信守的道德标准归纳为“三要七不要”的“十诫”。
摩西死后,他的族人回到耶路撒冷,建立了犹太王国,所罗门王在位时,修建了第一座神殿。公元前五八六年,神殿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撤所毁,以后波斯王古列下令重建了第二座神殿。《旧约》中对于这些历史事件都有所记载。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巴勒斯坦沦为希腊的属国。公元七○年,罗马大将泰托士血洗耶路撤冷城,彻底摧毁了犹太人的神殿,并把犹太人赶出耶路撤冷,从此开始了犹太民族的“千年流浪”。
虔诚的犹太人相信,两千年来犹太民族的历史,就是因为不能达到上帝所要求的道德标准而遭到惩罚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六百万犹太人(占全部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被希特勒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苦难达到了最高峰。
《律法》和《法典》,是犹太经学的基础。《法典》是对《律法》进行讨论的记录。“十诫”和《摩西五经》中的各种律例典章,在用来处理实际问题时,自然不可能完全照搬、一字不易。《旧约》中所说的祭司、长老、审判官,就是有权对《律法》进行研究讨论,提出修正补充的析经师。例如在《律法》中,死刑的应用相当普遍。沃克分析,这在摩西率领族人从埃及法老的奴隶制度下逃亡,为了整肃纪律,是必要的。后来的经学家在证人资格的审查、罪证确立的标准、罪犯对法律的知识(是否知法犯法)、有无预谋等等方面作了种种限制,使得死刑的判决在实际运用中减到最少。
对《律法》的这种研究、讨论,长期以来是在耶路撒冷和巴比伦的经院中,在口头上进行,保存在权威的经师、长老们头脑中。公元二○○年时,巴勒斯坦一位名叫犹大的长老(Rabbi Judah the Prince)把上溯四百年中关于《律法》的讨论记录成《经论》(Mishna)一书。公元五世纪时,又有两位经师把围绕《经论》进行的讨论以对话的体裁记录成《概要》(Gemara)一书。两部书合称为《法典》,是犹太人的普通法的经典著作。《法典》中不仅有“法”的内容,也包括许多谚语、寓言、宣教文、幻想故事。公元六世纪以后的经学著作,开始把“法”的内容抽出来,趋向简编和条文化。其中十二世纪末西班牙加杜伐一位医生马孟德斯(Maimonides)写的《法典要义》(Mishna Tovah)和十五世纪另一位西班牙经学家约瑟·凯洛(Joseph Caro)写的《法典便览》(Shulkhan Arukb),是现代犹太经学家公认的权威著作。
犹太教产生于犹太人还没有一片定居的土地和形成一个民族之前,所以在犹太教的教义中,上帝对犹太人最后将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允诺对信徒有极大的吸引力。犹太人建国后,经常受到邻邦埃及、巴比伦和波斯的威胁,最后在公元七○年被罗马灭亡。犹太人被迫离开耶路撤冷,分散到东欧、南欧、远及北非,寄居流浪,备受歧视。犹太教虽然也谈到人死后的世界,但是很不具体,并不象天主教、基督教那样渲染天国来世。在犹太教的许多宗教节日中,民族的苦难都构成主要的内容。
犹太人世代寄居在异族统治的国家中,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和如何遵守当地法律的问题。早在公元三世纪,经师们就提出“寄居国的法律即犹太人的法律”的原则,写进了《法典》,从那时起,犹太人自己的民法、刑法就不再单独起作用。犹太经学家对《律法》、《法典》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如何在不违背犹太教信仰风俗的前提下适应寄居国的法律。沃克指出,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由于犹太人的社会生活动荡,为了防止犹太法被社会变革的浪潮淹没,长老们对遵守《律法》的准则,要求更为严格。
举例来说,从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傍晚,是安息日,安息日的起源,是传说上帝工作六天,创造了天地万物,第七天是休息日。(沃克认为这个周期被全世界各国接受,说明它是符合人的习惯意识的。)《律法》中说,安息日不能做任何工作,连引火、拾柴这样简单的工作也不能做。《法典》中列举的不能做的事有三十九类。对犹太人来说,安息日不仅是为了感念上帝,同时还有纪念犹太人逃出埃及、获得自由的意义。因为奴隶只有被迫从事劳役,没有享受休息日的权利。安息日是“十诫”中“三要”之一,是神圣的,但并非不可侵犯。在战争中硬要守安息日,挨打不还手,是愚蠢,这一点曾被希腊人发现而加以利用。所以《法典》中也有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例外。但是怎样才算紧急情况呢?疾病、抢救是紧急情况,危及生命时是紧急情况,危及一宗千万元的交易就不一定能算是紧急情况。现代经学家们经常需要讨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放松安息日的戒律。正统派的教徒在安息日不旅行,不烧饭,不花钱,不写字,不娱乐,不抽烟,不乘车,去会堂时要徒步,而改革派和保守派就没有这样严格。
犹太教长期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行政力量来强制人们信教,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教会组织,只是依靠一代传一代的经师长老们,严守宗教的、民族的习俗传统,把犹太民族维系在一起。犹太教的会堂同时也是传授希伯莱语文的学校,不仅宗教节日的仪式在会堂里举行,犹太人从出生、结婚到丧葬的许多习俗活动,以及有关衣、食、住的戒律,也都以会堂为中心。沃克在《生活之道》的第二部分《信仰》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些节日和习俗的意义。这些,这里当然无法细述了。
沃克认为,历史上有过许多次用暴力消灭犹太民族的企图(希特勒是最近的一次),也不乏犹太人向异族文化拜倒的例子。在巴比伦、希腊、罗马占领耶路撒冷的时代,在伊斯兰教全盛时代控制下的南欧、北非,都曾经有一些优秀聪明的犹太人被同化,并且为这些文化作出了相当有价值的贡献。他们脱离了犹太文化传统,为他们所认同的文化增加了光采,当这些文化的火炬渐渐熄灭时,犹太民族的文化却象耶路撤冷神殿中的烛光一样长明不熄。
在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在欧洲各国的城市中都有犹太人聚居的街区。和周围的市民相比,犹太街区里至少还闪烁着微弱的文化光焰。在德国、法国、波兰、俄国都形成犹太经学的中心。这种情况持续到十六世纪,直到伽里略、牛顿、培根、伏尔泰、哥白尼、笛卡儿等文艺复兴巨人的思想光辉,象初升的太阳,把犹太街区里的人们照得头晕目眩。
保守的经师长老们本能的反应是加以抵制。但是启蒙主义的思想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有如狂风暴雨一般冲击着犹太人的街区。首先在德国、法国,稍后一些(由于沙皇的专制高压)在波兰和俄国,青年人冲破经院烦琐哲学的禁锢,向新的学术文化(在当时情况下往往是基督教的高等学院)认同。向来是犹太经学堡垒的德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希腊化瘟疫”的中心。
为了遏止这种离经叛道的狂流,犹太教内部起了分化。比较开明的神职人员和有科学知识的学者,感到单纯的禁止只能助长青年人的离心倾向,开始进行改革。改革派允许在祈祷时用德文代替希伯莱文,会堂里可以演奏风琴(自从神殿被巴比伦人焚毁,为了表示哀伤不用音乐)。在教义上,只保留对上帝的崇拜,而扬弃了对《律法》的信仰。改革派的某些作法,不仅遭到正统派的反对,连自己内部也有人觉得走得太远,不久就派生出了“保守派”。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是目前美国犹太教的三大教派。
但是,仅仅教会本身的改革并不足以应付犹太人在自由经济高度发展、竞争激烈的美国遇到的挑战。对于在美国出生成长的第二代移民,在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之间作出抉择的问题更比十九世纪的德国为尖锐。经学院(Yeshiva)所能提供的古老课程,根本无法和公立学校及大学中丰富多样、日新月异的科学、艺术知识相比。入学人数的逐年减少,到了二十世纪初年,经学院已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改革势在必行。
主持经学院的某些长老根据美国法律虽然规定学龄儿童必须接受西方现代教育,但并没有严格限制必须在什么学校中接受教育这一点,他们取得主管部门的同意,在犹太人的学校中开始增加讲授英语、美国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数学等课程。经过近几十年的经营,这一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以至高等学院,遍布美国各地,虽然各个教派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也没有全国性的规划组织,但是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既培养传统的神职人员和法学家,也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医师、政治家、艺术家。这种体制而且被其它国家的犹太人所效法,沃克对于犹太教在教育制度上的这项改革,给予极高的估价。他说:“二十世纪初在纽约东头开始的这个面对现实的措施,没有大吹大擂,却是影响深远,标志着犹太民族历史中不可变更的一个改革。”
经过二千年的流亡异邦,二百年的信仰动摇,沃克认为,今天犹太民族正处于一个新的阶段。
赫尔曼·沃克和犹太经学
理论的危机、分裂与综合
鉴赏心理漫谈
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和号
林琴南办白话报
史家本色是书生
对《金薯传习录》的再认识
商业 职业与近代上海商界
面对面的注视
戏外看戏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