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可久 [元](一二七〇年-一三五〇年)
元著名散曲家、剧作家,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字伯远,一说字仲远,号小山(《词综》)。以路吏转首领官。至正初,曾为崑山幕僚。工散曲小令,与乔梦符並称「双壁」,与张希孟合为「二张」。小山仕途失意,一生不得志,纵情诗酒,放浪山水,作品大多记遊怀古、赠答唱和。擅状物写景,刻意于练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其作多淸丽典雅。元曲至小山,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现存小令八百馀首,为元曲作家中数量之冠。有词曲集《张小山北曲联乐府》。又天一阁本《张小山乐府》中有词四十二首。
正文 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读书,图,驷马高车,但沾着者也乎。区区,牢落江湖,奔走在仕途。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白鹭洲边住,黄鹤矶头去,唤奚奴,鲙鲈鱼,何必谋诸妇?酒葫芦,醉模糊,也有安排我处。
赏析 典雅工丽是张可久的散曲作品的主要创作特点,但他也有“纾其怫郁感慨之怀”(胡侍《真珠船》)的作品,〔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二首就属于这一类。只要联系作者长期“沉抑下僚,志不得伸”(同上)的生活经历,我们自然就更能理解《道情》曲中的感慨之深了。
本曲是《道情》的第一首。这首带过曲中的第一支曲〔齐天乐〕着重写读书人的不幸遭遇和满腹牢骚。曲子开头第一二句“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这一问一答,写得极其...(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元曲鉴赏辞典(新一版) - 史乘)
评析 张可久的这曲“道情”是读书人对功名彻底失望之后而生的,几乎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大部分文人的真实心声。人生一世为谁辛苦为谁忙,埋头苦读,图高车驷马、名声利禄,为半纸虚名忙忙活活几十年,到头来朱门未得,反而落得一身骚。于是张可久在曲中暗怪: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写下《梁甫吟》的诸葛亮和写下《长门赋》的司马相如一样遇到明主?纵有一身才气又如何呢?看来只能逃脱现实,找个白鹭洲、黄鹤矶那样的好地方,纵情诗酒,总会有个能容纳自己的地方。
明珠暗投是自诩治世之才的悲哀。张可久悲愤不已,一肚子牢骚,却挣脱不了现状,他只好自我安慰,决定去隐居。曲子里充满了消极厌世的想法,也暗含道家遁世的虚无思想。然而张可久是因不能在尘俗里找到出路才去追求道家的世外生活,他的“道情”实在充满了太多“机心”,比单纯想去访问仙人的一些人,他的“道情”还是不单纯。
此曲清丽典雅,讲究格律音韵,对仗工整,字句和美。巧妙运用典故,极少用衬字,遣词造句极有工力。
注释 带:这首带过曲包括《齐天乐》和《红衫儿》两支曲子。
底事:何事。
儒冠:古时读书人戴的帽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驷马高车:古代显贵者所乘的车。驷,一车四马。用司马相如事,司马相如未发迹时,从成都去长安,出城北十里,在升仙桥桥上题云:“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太平御览》引《华阳国志》)。
者也之乎:古汉语中的虚词、文言助词,即“之乎者也”,言读书人咬文嚼字。
区区:微小。
牢落:没有寄托,四处奔走的样子。陆机《文赋》:“心牢落而无偶。”
仕途:作官的道路。
半纸虚名:谓功名的虚幻。
《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一作“梁父”,今所传古辞,写齐相婴晏以二桃杀三十,传为诸葛亮所作。《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
长门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里。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按史传没有陈皇后复得亲幸的记载,此序虽见于《昭明文选》,疑为后人伪托。
三顾茅庐:言刘备三次到诸葛亮家中,请他出山,商量国家大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黄鹤矶、白鹭洲:黄鹤矶在武昌市蛇山,白鹭洲在南京市水西门外。此是写他邀游了长江流域的名胜古迹。
奚奴:小仆人。奚,古代奴隶的一种。
“鲙鲈鱼”二句:把鲈鱼细切起来。鲙,“脍”的异体字。这是化用苏轼《后赤壁赋》的话。赋云:“客曰:‘今者薄者,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