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美国法庭要不要尊重别国的法律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陈星灿
期数
2002年05期
这句没头没脑的话,不是我说的,而是美国最近一期《考古学》二○○一年第六期杂志专栏文章的副标题。作者是设在波士顿大学的美国考古学研究会(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会长Nancy C.Wilkie。
大概要不是遇到下面这个案子,Wilkie女士也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原来,纽约的联邦法庭以图谋收买和占有失窃埃及文物罪,起诉了著名的艺术品买卖商Frederick Schultz。如果罪名成立,这厮不仅可能要被处以二十五万美元的罚款,甚至可能要坐五年的监狱。这个曾经是“古代、东方和原始艺术品经营全国协会”主席的上等人,终于得到了古代文物的报应。Wilkie女士旗帜鲜明地指出,Frederick Schultz的被起诉,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斗争的重大胜利。
Frederick Schultz的同伙Jonathan Tokeley-Parry,因九十年代从埃及走私三千多件文物,在度过了三年的牢狱生活之后,最近刚刚从英国的监狱里放出来。这人是一个文物修复专家,利用他的一手绝活,他能瞒天过海,把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做成廉价的复制品的样子,以逃避海关的检查。因为根据一九八三年通过的埃及法律,所有文物,特别是地下文物,都属于国家财产。只有一九八三年以前已属于私人所有的文物,买卖才算合法。为了逃避英国海关的检查,这些被伪造的走私埃及文物,先运到瑞士苏黎世机场的免税区,然后这厮再把它们弄出去。他伪装的一件著名文物,是古埃及阿门霍妥普三世(公元前一四○三——前一三五四年)的雕像。他把它先浸泡在塑料液体里,然后再用金叶和黑色的颜料加以装饰。当这件化过妆的文物送他鉴定的时候,他说这东西属于托马斯·阿尔柯克(Thomas Alcock)的收藏品,意思就是说这文物早在一九八三年以前就出了埃及。最后,雕像被送到Schultz面前,在他试图卖给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不果后,一九九二年卖给一个伦敦收藏家,得款一百二十万美元。
可气的是,Tokeley-Parry之流并不认为自己有罪。在法庭上,他振振有词地说:“美丽的东西总是在世界上流来流去,权力和财富在哪里,它们就流向哪里。对我来说,只要这些东西到了权力和财富的所在,它们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他俨然是保护文物的天使。可正如Wilkie女士所说,考古学家并不这样认为,遗址被掠破坏了遗物共存的关系(context),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Wilkie女士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就这个案子来说,美国法庭是否要尊重埃及法律是问题的关键所在。Schultz的律师认为美国法庭不应该认同埃及法律。但是,美国考古研究会、美国考古学会、美国历史考古学会、美国人类学会及国际遗迹遗址协会美国国家委员会,基于埃及和其他相关国家的类似法律,有利于减少对考古遗址的盗掘和破坏,却请求法官认可这样的外国法律。
这显然是正义的呼声,但这呼声太小,差不多都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声音,而美国数以百计的博物馆却没有什么反应。我们所到之地,都可以看到不少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小牌上写着:匿名捐赠。所谓“匿名捐赠”者,就是收买来历不明文物的代名词。与一般的赃物不同,那些走私文物,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完成进入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之后,就被摆在显要的位置,任由人们的欣赏和赞叹;而它不光彩的经历,就掩盖在博物馆神圣的光辉里。无论是博物馆的主人或者客人,都忘了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或者根本不愿意有人提到它。钱,没人愿意说起,实际上除了钱的驱动,文物历来都是装点门面的东西,是与一个国家的强盛、富有、合法性等等分不开的,这更容易让人忘记这文物是通过钱从“地下”买来的。
二○○一年十二月十日 于美国剑桥
美国法庭要不要尊重别国的法律
沈从文与北京
史料研究的新成果
乔家大院的大红灯笼
感受《两地书写的快乐》
从《浅草》到《草原》
心事难与君说
《锻炼》读后
自由——一个诱人的重负
站在经济分析的新起点上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