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俄乡与饿乡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张鸣
期数
2002年04期
小的时候,看见教科书和一些文章上说,瞿秋白在五四时期,曾经写过一篇叫做《俄乡纪程》的文章,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苏维埃俄国的情况。并且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早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重要文献。长大了以后,找出《瞿秋白文集》,才发现当年的瞿大记者写的原来不是什么《俄乡纪程》,而是《饿乡纪程》。
原来,瞿秋白书中“饿乡”一词是具有特殊含义的。此词的发明权在清朝学者管同,他将伯夷叔齐饿死的所在首阳山称之为“饿乡”,许为心灵之圣境。而苏俄,就是瞿秋白当时心中的饿乡:“我现在有了我的饿乡了,——苏维埃俄国。俄国怎样没有吃,没有穿,……饥,寒,……暂且不管,……他始终是世界第一个社会革命的国家,世界革命的中心点,东西文化的接触地。”
瞿秋白是在一九二○年,作为北京《晨报》驻俄国的记者前往俄国的。在此之前,作为一个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文学青年,对十月革命的俄国充满了憧憬之情。到莫斯科之后,尽管只能啃黑面包,吃土豆,经常忍饥挨饿,但是仍然实现了他向共产主义者的初步转变。事实上,那一代怀有类似的理想主义情绪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并不在少数,“饿乡”代表着他们的一种固执而强烈的情愫,越是艰难困苦,就越是勇往直前,哪怕付出生命和青春的代价。
然而,这样一种附着理想和憧憬的“饿乡”,为什么会被人改成平淡无味的“俄乡”了呢?很显然,做这样改动的人们很可能是担心“饿乡”的说法会给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脸上抹黑,因为毕竟那里有一个“饿”字,而宣传中社会主义的俄国是不应该存在任何不完美的东西的。他们也许忘了,当年的苏维埃俄国,的确在挨饿,恰恰是这种挨饿受冻的境界,才更加激起了中国一代先进分子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因为他们坚信,经过这种艰难困苦,会迎来一个美好的世界。
俄乡与饿乡
“封建社会尽是祥林嫂吗?”
忆吴晗
别求新声于异邦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
村庄民主与全球化
风情艺术的时代变迁
在“科学”的大旗下面
醉心北大精神的史家
思,或此或彼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