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博物院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栏目短长书
作者马军
期数2002年01期
  苏州河以南、黄浦江以西,邻近两河交界之处,有一条长约百米的马路,那就是虎丘路。虽然它现在貌无新奇,但在上海历史上却以博物院路(Museum Road)而闻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中西交流多有贡献。这条路辟筑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八六五年命名为上圆明园路,一八八六年改名博物院路,一九四三年又改为虎丘路,并延用至今。
  清末以来,以博物院路为中心,结合临近的圆明园路、南苏州路和香港路,逐步形成了一个基督教(新教)文化汇聚区,可与沪西徐家汇的天主教文化区相媲美。这一带的大楼内,分布着许多中外教会机构,如美以美会、美国浸礼差会、南长老会、中华基督教教育会、英国圣公会、华东基督教教育协会、公谊会、伦敦会、南京神学院、苏格兰圣经会、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等等。
  临近博物院路北首西侧的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所在地。一八四四年美国人乔治·威廉在伦敦创办基督教青年会(YMCA),宗旨是“追求基督教道德精神,避免城市青年的堕落”。成立之初不过是个十几人的小团体,但很快发展为以欧美为基地、延伸世界的大型宗教组织,其活动方式也逐渐从原先的宗教为主,向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多样化方向拓展,以此适应青年的需要。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是一八八五年从美国传入的,发展速度很快,至一八九六年已有学校青年会二十七处。是年十一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学校青年会成立大会,决定组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委办会(全国协会的前身)。鉴于上海的中心地位和该会的发展状况,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基督教青年会第六次全国会议正式成立全国总部,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会址设在上海博物院路一三一号。与该机构性质相仿的还有一九二三年成立的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其址在一路之隔的圆明园路一三三号。同路北首东端还有上海女青年会寄宿舍。女子寄宿是青年会首创的妇女福利事业,早在二十年代,由于一些单身妇女从外地来沪工作,不仅食宿费用昂贵,而且容易上当受骗,女青年会开始兴办若干能容纳几十人的宿舍,并附设食堂。由于其收费低廉,深受单身妇女的欢迎,申请住宿者终年不断。这个宿舍便是其中的一所,建于一九三六年。
  寄宿舍东侧、面朝南苏州路有一座名叫Union Church的小型礼拜堂,这是英国非国教会系统的教会于一八八六年购地建成的,在上海早期外侨的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博物院路五十号另有一座规模颇大的教堂,则是属于犹太教的。这一带还曾召开过中国基督教史上的一些重要会议。一八九○年五月七日至二十日的第二届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是在博物院路的兰心剧院举行的,当时有四四五名传教士出席,规模空前。一九○○年一月六日,三十五位基督教青年又假博物院路二十号亚洲文会建立了上海市基督教中国青年会。一九○七年是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百年,纪念大会亦在上海举行,Union Church则是活动场所之一。在此次大会上,曾指定成立主日学委员会。基督教称星期日为“主日”,主日学是仿照学校方式,在星期日开设的一种儿童宗教班级。一九一一年中国主日学合会成立,会址设在博物院路五号。该会作为世界主日学合会的一个地区性组织,其口号是“授以圣经,赢得儿童”,专事出版主日学教材、图片等。
  这一带教会的出版机构也不少。青年协会书局由青年会全国协会设立于一九二四年,其前身是一九○二年成立的书报部发行所。它的出版物既结合青年面临的现实,又反映世界的趋势,读者大半为基督教圈外的绅商学界。此外还发行《青年进步》月刊,主编范子美,编辑方针是兼容并蓄,主要介绍欧美国家的科学发展概况,也有研究国内情况的文章。圆明园路二○五号的中华浸会书局,其前身是传教士湛罗弼于一八九九年在广州创立的美华浸会书局。一九二五年迁来上海租界营业,一九三二年浸会差会在圆明园路兴建的真光大楼落成,浸会书局随即迁入。它主要出版符合浸礼信仰特点的宗教用书,其中要数《真光》月刊最有名,是当时基督教内畅销的刊物之一,由张亦镜任主笔。隔壁二○三号的基督福音书局最早开设于昆山花园路教士公所附近,后来迁来圆明园路,专售出自圣经书会等单位的布道单张及观点比较守旧的宗教书籍。香港路五十八号中华圣经会成立于一九三七年,由原先的三个圣经会合并而成,专门出版各种版本的《圣经》。
  圆明园路一六九号二一○室是《教务杂志》(Chinese Recorder)编辑社,这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一份新教通讯期刊。一八六八年五月由美国传教士保灵创刊于福州,月刊,一八七二年五月因故停刊。一八七四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复刊于上海,改为双月刊。从一八八五年三月起又恢复为月刊。此后连续不断,直至一九四一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终。它虽为新教传教士的信息媒介,但在前半期也刊发了不少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学术文章。
  在所有的出版机构中,博物院路一二八——一三○的广学会是最有名的。其前身为“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由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任干事,专门面向教会学校。一八八七年十一月在此基础上创立同文书会,一八九二年改名为广学会。它“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为号召,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宗教、政治、历史、教育及自然科学的著作,如《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等,尤其是《万国公报》曾风靡一时,朝野人士无不阅读,从而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变革起了很大作用。该会最初在虹口一带,曾几易其址。一九三二年耗银三十五万两关银,在博物院路兰心剧院的原址盖起一幢九层大楼。抗战期间,迁往成都,胜利后返回上海。一九四九年前后,外国会员陆续回国。一九五七年,广学会与青年协会书局、浸会书局、中国主日学合会等合并组成中国基督教联合书局,由江文汉任总干事。一九五九年停办。
  如果说广学会在西学东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亚洲文会则是中学西传的基地。一八五七年十月十六日,在沪英美传教士裨治文、艾约瑟、伟烈亚力等发起成立上海文理协会,旨在研究中国及邻近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状况。次年七月二十日,该会申请加入英国皇家亚洲文会(成立于一八二三年,总部在伦敦)获准,遂成为其支会,改称为“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址坐落于博物院路二十号。此后它便成为全世界汉学网络中的重要一环,许多著名的汉学家都是它的会员或通信会员。
  支会成立之初,便将建立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院、发行会报,作为工作重点。图书馆成立于一八七四年,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将其个人收藏的约七百余册藏书,悉数捐赠该馆,以此构成基干部分。此后,由于有工部局调拨经费,藏书量不断提高,最多时西文书达十四万册,中文书一万余册,主要围绕中国及东南亚问题,尤其以收藏年代久远的报刊而闻名。博物院与图书馆几乎同时成立,博物院路也因此得名。历任院长多系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该院下设若干理事部,分十五个小组收集动植物和人类学标本,以及古董和矿物,重点入藏上海周围及长江流域的物品。《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杂志》是支会的机关刊物。一八六一年十月起曾一度停刊,此时已出毕第一卷第一、二、三期和第二卷第一期。一八六四年底恢复,称新刊第一卷,此后基本上每年一卷,不分期,直到一九四八年终刊。它是当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汉学杂志之一,发文的学术质量很高。
  支会的建筑起初极普通,需定期大修。一九三一年将旧屋拆除重建,新大楼为五层砖石结构建筑。底层为大会议厅,二层是图书馆,三层为博物院的生物历史陈列部,四层放置古玩及美术品,五层备发展之用。由于支会属开放性质,因此对上海文化、社会和教育的影响颇大。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接管支会大楼,曾将一部分文物和图书劫掠至日本。抗战胜利后,支会恢复。一九四九年前夕,该会又将部分图书、文物运出中国。未运走的部分,解放后由上海图书馆和自然博物馆接收。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