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寒凝大地发春华
作者
杜文棠
期数
2001年06期
“文革”后期,我从“牛棚”出来后用补发的工资作路费,到各地去参观,借以“荡涤”身上的晦气,使长久被压抑、束缚的身心舒展开来。旅途中,冒着濛濛细雨登泰山,路滑,坡陡,行客绝迹,山涧的奔泉轰鸣,更突显了四周的寂静。不觉走到“升仙坊”脚下,刹那间雨停云散,一派耀眼的阳光,因云层围裹不曾看见的陡峭山峰就壁立在眼前,仰视不皇顶上的巍峨殿阁背衬湛蓝的天空,是那样的清晰、鲜明、美丽,我的心被这一壮美的景观所震撼,感到一种莫名的惊喜和幸福,体会到什么叫崇高庄严,什么叫高山仰止。
几年前,我偶读了《顾准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心情和雨登泰山时颇为类似。
一九六○年寒冬,我曾回河南老家探亲,对那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发生的人间悲剧有所耳闻,心里自然十分痛苦,但在那“雾塞苍天”“百花凋零”的年代,我限于认识水平,加以“明哲保身”的怯懦,没有也不敢站出来“为民”“鼓与呼”,只坐在北大研究生书斋里,背背白居易的《悯农诗》或写一点隐晦曲折的苍白诗句,略表对人民的同情,聊以求得心灵的自慰。
而顾准,恰在这段时间里,在河南农村以戴罪之身劳改,遭受着人格上的侮辱,超强度的劳动苦役。他原本是一位为民族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新社会的建设流血奋斗、建立过卓著功勋的领导者,仅因为坚持正确主张,不肯放弃原则人云亦云,便被人罗织罪名,打入“另类”。照理说,他已降到“谷底”,动辄便会“罪加一等”,连生存都朝不保夕,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人民的苦难,他对以彭德怀、张闻天、陈云等党内优秀代表的正确主张竭诚拥护,对反科学、反人民的极左政策的推行者充满憎恶,在他心里,正确与谬误、崇高与卑劣泾渭分明。他的日记,以独特的角度,冷峻的风格,记录下共和国的这段痛史,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献。读了顾准的书就更加明白什么叫“言不及私”,什么叫“一切为人民”,“一切为真理”。顾准作为一个真诚忘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志士的形象就像巍巍高山耸立在我们面前,耸立在中华大地之上。
近读沪上作家高建国的新作《顾准全传》(以下简称《全传》),得以进一步认识顾准,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高建国为撰写《全传》,不惮辛劳,南北奔波,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走访了凡能见到的相关人士,实地考察了顾准几十年艰苦岁月的故地。十年辛苦不同寻常,他终于写出了活的顾准。我随着作者的生动记述,追随顾准走过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顾准贡献出了他的全部力量,显示了高度的才能和智慧,但就在他作为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为国为民日夜操劳之时,噩运降临,他成了建国后政治运动的第一批牺牲品,在其后连绵不绝的历次运动中他都在劫难逃,直至一九七四年含冤辞世。
顾准不是在书斋里苦思冥想、孤芳自赏的学问家,不是尼采式的蔑视庸众的“超人”,他和人民同甘共苦,置身于群众之中,置身于生活的深处,他考察的范围虽说是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希腊罗马,年代久远的城邦和骑士庄园,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解决革命成功后如何真正实现革命的理想,使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过上人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可以说,他的所思、所行,无不围绕着现实人生提出的问题。
让我们回顾一下他人生旅途中的主要驿站:
一九五二年他是上海财政部门领导人,因至今也不知是何许人也的“某上级”对他“有看法”,便在“三反”运动中把他当作“思想老虎”“揪出”,撤职查办。
一九五三年他调至建工部管财会,因被怀疑同“高饶集团”有牵连几乎再次“翻车”,虽查无其事,却仍被下放洛阳。本来,一切顺利,政绩卓然,又因工作中某一失误,他代下级承担责任,受到警告处分离开岗位。一连串的意外打击使他产生困惑,便主动申请去学习。一九五五年进入杨献珍领导的中央党校。党校内优越的读书环境,宽松民主的气氛,使他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潜心研读了《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眼界大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九五六年,斯大林问题被揭露,他开始反思共产主义运动,考虑中国的整个经济和制度问题。联系历年来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实际,他在《日记》中提出,对毛主席的不真实、不应有的“神化”,已经变成了“一种宗教现象”(凡未特别注明者,均引自高著《全传》)。他对“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进行大胆探索,感到思想和真理具有“神奇魅力”,使他“为之折倒”。他提出,“反对意见与创造性思想活动之间有某种联系”。鉴于苏联的现实,他提出,“以文明的方式在中国实现文明”。
同年,经陈毅、胡乔木、张劲夫等人的帮助,他调入他的老朋友孙冶方领导的学部经济所,从此如鱼得水,勇闯禁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出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因而被经济学家吴敬琏誉为“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但是,“顾准的经济思想被人们理解,足足等待了三十年”。
同年,顾准调至中科院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中苏联合考察黑龙江流域过程中,因抵制苏方的大国沙文主义,维护我国民族利益,被人诬告为“反苏”,于次年反右斗争中被定为右派,整人老手康生说:“顾准这种人不是右派,谁是右派?”他被开除党籍,送往河北农村劳改。顾准认为他从此开始读另一本“大书”——中国社会。
一九五九年被遣送到河南信阳劳改,经历了《日记》中记述的大跃进和随之而来的反右倾、大饥荒、大灾难,即《全传》中描述的“美丽的乌托邦与可怕的大饥荒,宏伟的政治口号与残暴的手段……古怪的结合”。
一九六一年摘掉右派帽子,他曾对家人“郑重声明”:“我就是反对三面红旗!”
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会的新精神,使他“万分鼓舞”,决心从理论的高度,逐段总结解放后的历史经验教训。这年应孙冶方邀请他重返经济所。
一九六三年国内政局逆转,全国形成对孙冶方、顾准的批判态势,顾准当众宣布“我不怕再戴一次右派帽子”。
一九六四年,针对全国反修防修浪潮,顾准在发言稿中提出,“当前主要是反对教条主义,而不是修正主义”。同年十月,康生、陈伯达选定北大、经济所为全国两大“四清”试点,孙冶方被定为全国“最大的修正主义者”,顾准被称为“孙冶方招降纳叛弄来的反革命理论家”,“张闻天、孙冶方反革命集团的黑干将”。
一九六五年顾准被“监护”,遭严刑逼供,但他不仅坚持真理,保护张、孙等同志,还要写财政制度和会计制度的文章。“身陷囹圄,被人把刀搁在脖子上”,还“念念不忘学术研究”。顾准第二次被戴上“右派帽子”,而且改为“极右”,再次被送往农村劳改。这时,他认识到,“仅靠经济改革绝不能彻底解决。需要从更宏大的背景考虑问题,包括制度改革和文化重建”。
不久,“文革”爆发,他表示:“今天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转变为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要为反对这种专制主义奋斗到底。”“文革”中间顾准因“妻离子散”无家可归,每日往返于图书馆和学部之间,在“蜗居”中写出了“惊世骇俗”的《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他提出疑问:“为什么播下了革命理想主义的种子,却得到了“四人帮”法西斯专政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曾说,‘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一九七四年底,顾准因癌症病逝,年仅五十九岁。
一九八○年,中央为顾准平反,推翻一切诬蔑不实之词。
对他公认的评价是,“从未见过兼具如此罕见的深刻彻底、才华横溢和人格力量”。
顾准遭受的打击一次比一次猛烈、残酷,但他没有被打垮,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思想上击退对他的诬陷、迫害,思想不断地深入、升华,产生三次在精神上、理论认识上的飞跃,最终达到了辉煌的高度,成就为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家、理论家。
我沿着这位革命圣哲的思想轨迹,攀登他通过痛苦的思考、艰苦的学术研究所达到的理论高峰,这对我不啻一个艰苦而又幸运的学习过程,心灵净化的过程。
阅读中我随着作者的思绪一次次地翻腾起情感的波涛,许多段落,尤其是顾准逝世前那段生活的描述,疾病缠身、命若游丝、爱妻自尽、子女绝情、老母近在咫尺却无缘一见,仿佛人世间的一切灾难全都降临到他的头上,命运的恶魔露出狰狞的面目,要把这位孤军奋斗的战士彻底吞噬,我不禁上问苍天,他的命运为什么这么悲惨?是什么人凭借荒唐的逻辑、邪恶的力量把这样一位共和国的功臣、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卓越的学者打入“地狱”,使他陷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绝境。
《全传》作者对于发生在中华大地上,公开地、堂而皇之以革命的名义制造出的这场悲剧,字里行间流露出痛苦和义愤,然而作者并未停留在革命义愤的层面上,他深刻地揭示了产生顾准悲剧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比不少人物传记更有人文历史底蕴和理性认识深度。
在谈到顾准的学术成就时,不少论者都强调了顾准的才智。毫无疑问,综观顾准平生,他从“天才少年”到伟大思想家的一生,处处闪跃着过人的才华,常人难以企及的领悟力。但我认为,在顾准身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品格,他留给后世的遗产中第一位的是人格遗产,其次才是理论遗产。面对挫折、打击,顾准无所畏惧,这种品格源自他对人民革命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的“无畏”源于“无私”,诚如林则徐所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全传》在充分肯定顾准才华的同时,更着力地揭示是时代造就了顾准。顾准因思想而获罪,随之而来的苦难又促成他进一步的思考,每一次打击都促使他在认识上、理论上提高一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艰难玉成了他,使他成了真理的卫士,人民的代言人。高温烈火淬沥了他思想的锋芒,他的眼界日益开阔,认识愈加深邃,任何金碧辉煌的偶像,任何不可一世的权威,都不能使他“望而却步”,他为人民的利益,民族的振兴,人类的未来,为了让真理战胜邪恶,就像当年的鲁迅先生那样,高举起理性批判的投枪,霆击飚举,凌厉无前,这才是真正的人,有独立人格、创造思维的知识分子,是人民的赤子。
《全传》的作者准确把握住了顾准和时代的血肉关系,所以作者不是把时代背景作为舞台布景式的衬托,而是把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写得脉络分明、生动丰满、多姿多彩。把《全传》作为一部当代史来读,亦当之无愧。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读到这本书是幸运的。
(《顾准全传》,高建国著,上海文艺出版社,二○○○年版,28.00元)
寒凝大地发春华
“反科学”的批评?
病倒旅途仍梦绕枯野
我也是一个麦客
闪光的铜板
为名作家立传,好!
涤除利己主义
间谍小说的改弦易辙
七十余年的成果
一个关于人的寓言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