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我说“知识分子”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王培元
期数
2000年08期
当拉吉舍夫说“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时,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便诞生了。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一书中如是说。从某种意义上,《俄罗斯思想》不仅是一部讨论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俄国思想的专著,而且也是一本探究俄罗斯知识分子道路的作品,为我们观察和思考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提供了极有力的参照。
中国曾有论者将知识分子比做猫头鹰,以为其宿命是“批判”的。这固然也是不错的。但其实猫头鹰的特点,并不只在于“枭鸣”这一面。众所周知,猫头鹰大抵是在黑夜活动、白昼栖息的,即便入睡时,也睁着一只眼睛。这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其拥有了独异的目光和视野。也许是因此吧,它在希腊神话中,是作为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出现的;黑格尔则用它来指称哲思;而在鲁迅那里,发出“不祥之言”的猫头鹰,是以独树一帜的思想为根柢的。
那么,让我们看看别尔嘉耶夫是如何认识和阐释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吧。他以为,俄罗斯知识分子“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阶级,这个阶级的人们整个地迷恋于理想,并准备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坐牢、服苦役以至被处死”,“俄国知识分子的敏感与多情是罕见的”。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堪称俄国知识分子的卓异代表。托尔斯泰一生都被自己的特权地位所折磨,他想放弃自己的一切,实行平民化,做个庄稼汉;俄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罪孽和忏悔意识,在他那里达到了顶峰。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被苦难和对受苦人的怜悯折磨得精神失常,因而苦难和同情成为他的作品的基本主题,他对痛苦有极特殊的感受力,他的怜悯心和同情心是超乎寻常的。别尔嘉耶夫在另外一本书里说,这些知识分子所体现的俄罗斯灵魂,“永远为人民和整个世界的苦难而忧伤,这是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
这就是俄罗斯知识分子。
别尔嘉耶夫也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具有超常敏感的人”,为一切不幸和痛苦(世界的全部苦难)感到震颤,经常领略灼烫、锥心的怜悯。他说:“只要存在着痛苦与不幸,快乐和幸福就不再可能。”他又说,“我内心仿佛存在着两个人,两张面孔,两种因素,它们产生的是极其对立的印象。但这些矛盾因素都出自同一根源。我不仅是一个忧郁、孤独、与充满了对痛苦的众生之怜悯的世界格格不入的、灵魂分裂的人。我同样还是一个抗争的、易怒的、在思想领域内好斗的、充满野性的人。”在我看来,别尔嘉耶夫所说的,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的两种气质:哈姆雷特气质和堂吉诃德气质。前者是思想的,敏感的,怀疑主义的;后者是行动的,热烈的,理想主义的。
鲁迅认为,“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所以,他的结论是中国没有俄国之所谓知识阶级。毫无疑问,鲁迅是属于“真的知识阶级”的。在中国,只有鲁迅是可以称为知识分子之父的吧。只有他,集哈姆雷特气质和堂吉诃德气质于一身,并在这样一种悖论式的结合中,把两者发挥到了极致。
他号召真要活下去的人们,“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他说自己喜欢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也不想进“艺术之宫”去。他说自己的交“华盖运”是由于“我活在人间”,而且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他往往“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他“反抗绝望”,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他走进“无物之阵”,向绣着各样好名称的各种旗帜和绣出各式好花样的各种外套,掷去投枪,即使是在“无物之物”得了胜利的“太平”境地里,也仍然继续举起投枪。
这才是鲁迅,堪称中国知识分子之父的鲁迅。
古代的孔夫子,如鲁迅所说,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然而那都是为权势者设想的统治民众的方法,所以这位“权势者的圣人”,不过是中国的士的祖师爷而已。现代呢,据说有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者流,但是从其主张“任何一个政府都应当有保护自己而镇压那些危害自己的运动的权利”,以维护“政府权”,至于后来变为“党国”的廷臣来看,终于是不自觉地帮忙又帮闲的奴才。
九十年代以来,“咸与改革”了,中国的文人学士就纷纷踱进了雅致的“象牙塔”,躲入了自造的“蜗牛庐”里去了。而别尔嘉耶夫却告诉我们,俄国知识分子曾经为了尽自己的义务,赎自己的罪过,而真诚地走向人民,深入到人民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教育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
“这些人在思考些什么?是什么精神再造了他们?既不是思想,也不是对自己社会地位、个人利益和保证金的关心;是他们的全部生命,是对于没有个人利益考虑的普遍利益的全力奋斗。他们中的一些人遗弃了自己的财富,另一些人则遗忘了自己的不幸。他们不停地进行着理论问题的探索。他们全神贯注地关心真理,关心生活,关心科学、艺术,关心人道。”为了强调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特点,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中援引了赫尔岑的这段话。他还在另一部专著《俄罗斯灵魂》里指出,俄国知识分子是“精神的代表,即是自由、意义、价值和质的代表,而不是国家、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的代表”。
知识分子的话题,近些年来人们谈论的实在已经不少了。然而,读过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再想想中国知识分子之父的鲁迅,真所谓“夫复何言”哉!
二○○○年四月二日于思美人书屋
我说“知识分子”
大洋彼岸
与《读书》结缘
何不食肉糜在西方
说“人相忘乎道术”
近代小说知多少
作家的甘苦
经典经济学与今天的中国
陶元庆与新文艺书装帧
困惑的问题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