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借女生子”
栏目田野札记
作者麻国庆
期数2000年02期
  “种”是生物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类的两性关系的结合、种的繁衍,本身是一生物的属性,但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它又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在人类社会中,婚姻的核心的功能是保障成年人繁衍后代及其合法性,这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然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中,婚姻的结合并非是一平等的结合,婚姻本身的终极目的是男性通过这一结合繁衍自己的生命体,具有一种“借女生子”的男性霸权的意旨。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把人生的意义和血缘的延续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把祖宗的“香火”延续下去。在汉族民间社会,直至今日在许多乡村还悬挂着象征福禄寿的神像,一为寿星(寿),一为文官(禄),一为平民怀中抱子(福)。家中逢年过节福字随处可见。
  福之最高境界即为子福,即种的延续观念甚强。这种观念具体体现在祖宗观念和后代观念上。
  祖宗观念的体现即为祖先崇拜。祖,甲骨文,金文都做“且”,即象征男性生殖器,用男性生殖器作为人类祖先的文字符号,恰好说明在古人的眼中,祖先的首要功绩就是繁衍后代子孙。殷周时代,祖先被奉为神明。祭祖的传统在汉族社会从远古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对于每个家族来说,死去的祖先将会保佑家族人口的繁衍、生存、安宁和兴盛。
  人们把祭祖作为“人生第一吃紧事”,中国乡村中的祠堂、庙宇林立,正是很好的写照。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不是宗教神学,而是尊尊、亲亲的宗法观念。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可以说重祖宗而不认上帝。辱及祖宗被看做最大的侮辱。中国人打情骂俏,骂别的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能辱骂祖先,如果辱及祖宗,非跟你拼命不可。对于祖先的尊重,也就延伸出汉人家族的一个重要的仪式即祖先崇拜。祖先崇拜通常在培养家系观念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嗣系观念的重视,血缘集团的维持和结合,祖先崇拜无疑是其结合的重要纽带。一个人的存在是由于他的祖先,反过来祖先的存在也是由于他的子孙。如果祖先崇拜停止则祖先和子孙将两败俱伤。祖先既无人照料其阴间的生活,阳界的子孙也将不能得到祖先的荫护而接续香火。所以子孙为了从祖宗那里得到恩惠,获得“福”,给祖先选择藏风得水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汉族社会对于祖先风水的注重,并非单纯为祖先选择风水宝地,这种选择本身在于他们对今世和来世的关注。从风水中,人们利用其祖先,以达到他们所祈望的目的。这种观念,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存和生命延续的欲望。家族伦理中的宗教性和礼教性集中体现在祖先崇拜中。
  祭祀祖先,是祖先崇拜的反映,拜祖是其最重要的主题活动。各种用于拜祖活动的繁文缛节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不同的宗族社会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有的专门用于拜祖的仪式程序,每一种仪式又是由一系列更小的子仪式组成,它们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拜祖文化系统。大体上说,家族的祭祖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祭,二是墓祭,三是祠祭,这三种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祭祖方式,组成了家族内部严密而又交错的祭祖网络。所谓“祭各不同,有家祭,有祠堂之祭,有茔墓之祭就是说的这种情形。不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家族传统的不同,使得祭祖方式呈现出结构上的多层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特点。
  家族中的每个个体小家庭,都在家中的厅堂正中(叫“寝”)设立神,供奉直系祖先的神主牌位,一般要包括高、曾、祖、考四世,每逢朔望日和祖先的忌日做醴备牲设祭。有的地方,“或画祖考像于轴,岁除张于堂,戚友贺岁,必先展拜,谓之拜影”。在汉族社会,光春节期间的拜祖仪式的复杂程度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腊月下旬的过小年,到大年三十晚上的守夜,再到正月初几的送年,最后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其中都贯穿着拜祖的仪式,并且是最为重要的仪式。
  对于宗族而言,对祖先的祭祀是最重要的祭祀。尊祖故敬宗,敬宗才能收族。对本宗族祖先的祭祀是宗族的头等大事。惟有祭祖,才能唤起族人的血系观念。惟有祭祖,才能强化宗族的内聚力。
  与祖宗观念相辅相成的即为后代观念。事实上,汉族的尊祖观念,其目的还是为了在祖先的荫护下接续香火。人类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其条件就是要有人来承先启后。这是一个替换过程,一代一代的继替。这一世代交替是人口发展的形式,但这一发展在中国社会中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所谓“有子万事足”、“延续香火”等,就是这种观念最突出的表现。骂人最狠的莫过于断子绝孙或让你绝种的话了。“断了香火”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这个“香火”也赋予了“种”的含义。在中国传统社会,火是一家的中心,各家在厨房常贴有灶王爷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夜里升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在一年内所做的各种善恶之事。在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将带着印于次年降于这一家的吉凶祸福回来。这一习俗至今还在一些农村保留着。在中国从古代开始,“灶”“烟”就象征着家庭。家庭的共同生活,是拥有共同的灶,在一个锅里吃饭,把火、食、居式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家庭。因此,火、灶常用来作为家庭的象征标志。而这种家庭的延续是以“种”的延续为前提的。
  种的观念从诞生仪礼中,表现得也尤为明显。既重男女之生,又重男女之别。在《诗经·小雅》中,曾描绘生了男孩“载寝之床,载衣以裳,载弄之璋”用以表示尊贵,生了女孩“载寝之地,载衣以麻,载弄之瓦”,用以表示卑顺。在现代一些农村,其出生仪礼也反映了这一特点。如果村里听说某家生了男孩,人们就立刻蜂拥而入,美言相贺,然后大吃一番;若是生了女孩,人们便扫兴而归。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相当普遍。
  此外,“种”的延续即传宗接代的方式还从命名方式中反映出来。当一对夫妇生了一个或几个女儿而没有儿子时,他们会给最后一个女儿取一个“招弟”、“引弟”之类的名字(或采用同音的字),以示盼望下一个孩子将是个儿子。有些父母祈望保全自己的男孩,故意给男孩取一个女孩的名字,因为女孩是“赔钱货”,不怕被恶魔夺走。
  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子女与去世的父母或者更遥远的祖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死亡并没有使他们隔绝,也没有终止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死去的父母、祖先,要靠活着的子女、后代供奉,活着的子女要靠父母、祖先庇护。坟墓是以家族修建的,烧纸、上坟,是儿孙对祖先的供奉。家坟是活着的人的归宿,活着的人是家坟中祖先的延续。若是“断子绝孙”死去的人在“阴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既愧对于祖先,也愧对于后人。
  在农村,人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多一口人不过只加一双筷子”。也就是说,在一个消费水平不高的社会里,多生育一个孩子并不会给家庭增加过重的负担,而孩子一旦成年就成为一个上好的劳力。这种由“多子”而带来的“多福”的现象,在我国目前农村中仍可看到。在传统社会,一个理想的中国家庭必须建立在一个子孙满堂的基础上。无生育子女就是绝后,就是断根绝种。传统的中国旧式婚姻本来就是为了传宗接代的,并未考虑到夫妻俩人的感情问题,婚姻美满与否并不算主要问题,只有生育子女以传宗接代才是首要任务。人们常在有意无意之间提醒无生育的夫妻,应该准备生了。公婆更急,问医求神,总希望媳妇早日得子。因此,不能生育在传统中国就成为男人纳妾和休妻的借口。由此在传统中国的妇女地位往往决定于她生育的能力上,特别是生儿子的能力。常常父母为儿子找媳妇的条件并不完全是女子姣好的美貌,而且也要有能生育的能力,人们对未过门的儿媳妇的评价首先是身体不错,然后就是能干。今天虽然已和传统中国社会有异,但是社会鼓励年轻夫妇生儿育女的观念仍在。这也正是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虽然几经改朝换代,甚至外族入侵,但传统的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家庭却没有改变的根本原因。这种家庭,虽然也和外界发生经济的、政治的交往,但它是以自身的完整性和外界交往的,是以不改变其自身的完整性、独立性、封闭性为前提,接受国家的政治保护和经济联系的。这种家庭,必然把生育的职能,繁衍后代的职能作为主要职能,甚至家庭的经济活动也是服从于生育和繁衍职能的。这样“多子多福”仍是普遍的生育观,生育的意义和目的在于“传宗接代”,延续祖先的血脉。“今世的人是已故祖先生命的延续”仍是人们的普遍信条。一体的概念也就由此而出。
  在中国的文化中特别强调这个一体的概念,如父子一体、兄弟一体与夫妻一体,其中父子一体是核心,兄弟一体是一对外的象征,诸如“兄弟阋与墙,共御于外”,而夫妻一体并非是平等的,她仅仅为一种形式的体现。当然父子一体并不是一组孤立的关系,在父的上面还有祖父,在子的下面还有孙子。父子一体的关系,事实上表示的是维系男系血缘关系的所有阶段,这就是所有的祖先和所有的子孙间存在着一体的关系。这也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是有祖宗也有子孙的民族的关键所在。从过去的历史时期一直到目前的中国社会,主干家庭一直占重要的地位,这是出于世代间联系的持续性原则。人类的新陈代谢过程,持续性是主要的,而上下的继续或继承是一重要的方面。不仅继是新陈代谢的关键,也是维持文化和社会存在的主要环节。继的作用正是主干家庭的基础。这也是“继”中有养(养老人)的真谛。
  在现实中父子关系表示的是在从祖先到子孙之间的很重要的一环,这也是我们的家族文化中“继”的核心。这个“上以继祖先”而“下以继后世”的关键团体就是中国家庭的特点。依习惯法,只有儿子才有权继承财产,女儿外嫁他姓即失去了财产继承的资格。诸子按平均继承原则继承财产。常常长子因继承宗祧一般可另外再得一份,以供家祭之用。
  父子一体的观念是通过“继”来实现的。以子福为中心的“种”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延续的观念。这种观念具体体现出了中国的家庭关系上的以父子为主轴的特点。这一父子关系的特性,已经扩大为整个汉族文化的主要特性之一,将男性世系的家名及香火一代一代传下去是汉族社会最重要的事。汉族的家谱就是维持家系绵延不断的具体表现。这种延续的观念扩大到整个民族,便成为维系中国数千年文化于不断的重要力量。也形成了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的文化特点。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家庭的一个重要的运行机制即分中有继也有合。这样个人的存在,不是以个人为目的,而是为了家族的存在与延续,强调以家为中心的团体意识。但这种延续的观念,使得汉民族格外崇古、怀古,特别是对于祖先业绩的炫耀、对逝去的伟大的追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未来常常是寄希望于下一代。这或许正是中国这一纵式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典型的文化情结吧!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