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自由之一种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李世杰
期数
2000年02期
雅克说:“要有勇气随大流,惟有如此方能标新立异。”有一天,这位一度放浪形骸的公子走上了正道,娶了奥黛特这个有着六十万法郎陪嫁的富婆做老婆,他当即写信给弟弟,并在信中如是说。
他说:“自由在于正视自己心甘情愿投入的处境,在于接受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雅克放弃了放荡不羁的对抗生活,接受了现实,并安之若素,而且享受着生活给予人们的种种众所周知的幸福。
他对弟弟说:“你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啦,到了这个年龄,或者本该到了这个年龄。”他非常了解弟弟,因为他也曾经有过这种生活。但现在,应该放弃这种生活了。马蒂厄不该再做社会无谓的叛逆,还坚守着自己的所谓“自由”,应该去懂得服从它,并能与之亲密相处。
马蒂厄太了解他哥哥了,对他所说的生活也有着太多的认识。他当即毫不客气地回敬雅克,他所谓的“不惑之年”,其实就是逆来顺受之年。他一点也不想接受它。
马蒂厄是不会接受这种不惑的。尽管他追求自由,但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自由。他的自由是没完成的。他想的是:我将是自由的。他总是告诉自己:我将拯救我本人。一方面,他忍受着日常生活里那种古老而单调的感觉;另一方面,却还徒然地重复着以前激励他的那些句子:“得到自由。成为自身的动因。要能够宣告:我欲故我在。成为我自身的发端。”他也明明知道,这是些空洞而夸张的句子,是令人恼火的知识分子用语。
我们看到,马蒂厄的用语都是非现实语气,诸如“将如何”,“要如何”之类。他那学生情人依维什对他的评价是“空耗了自己,虚度了年华,完全沉浸在期待之中”。他始终苦恼,因为他始终未完成。他也会想起这句话,他思考着:“我将不再期待。”
布吕内直截了当问他:“你愿不愿意入党?”他认为入党对马蒂厄有利,因为在他看来,马蒂厄需要一个具体的组织。他认为马蒂厄是吊在半空中过日子,像浮萍一样漂在水里,只是一个抽象的人,是个生活的缺席者——我想这也是萨特对马蒂厄的一种看法。他对马蒂厄说:“你放弃了一切来追求自由,再往前走一步吧,就连这自由本身也放弃了吧:一切都将归还给你的。”
在自由成了惟一的终极追求之后,自由本身却成了走向自由的最终障碍。布吕内发现了马蒂厄的自由的悖论,的确,这是一个难题。马蒂厄自己也很清楚,他能重新获得一切:血、肉以及真正的激情,但他明白自己终于失去了现实感。假如连这抽象的自由也放弃了,那生活留给他的还有什么呢?“没有任何东西在我看来是完全真实的啦。”马蒂厄如斯说。对马蒂厄而言,投入现实的最终结果是丧失了所余有的一切:自由,信仰,精神的支柱,等等。
布吕内是知道他的心思的。他觉得马蒂厄不能再躲躲闪闪地过活了。他跟马蒂厄解释,入党,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心悦诚服的,信念是逐渐形成的。他等着马蒂厄能选择跟他们在一起。
然而,马蒂厄却不同意。他明确地告知布吕内:“我很明白,你先下跪,然后便会信仰上帝。你也许是对的,但我要先信仰才行。”
先有信仰再下跪。马蒂厄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他很明白,或许他可以将毫无用处的自由放弃,换取一种信仰,但这只是自欺欺人。我要说,马蒂厄是坚定的,他始终有着自己的信仰,尽管这信仰——笼统而抽象的称谓是“自由”——是如此难以言说,但尽管如此,马蒂厄始终不曾让步,这并非固执,而是坚定的信仰。
因为他的信仰,现实生活中的马蒂厄是个观望者,是个局外人。他的最大特点是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至少,他尽力试图这么做。在整个《不惑之年》中,他就是戴着负责任的面纱而做着种种逃避现实之事。当多年的情人玛赛儿意外怀孕之后,他的“自由”处境开始受到挑战,为了应付这种挑战,他想方设法寻求解脱,却发觉越来越多的面临着失去“自由”的危险,直到故事面临尾声,情人被人娶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人家窃取了我行为的后果”,虽然有些不由自主的愤怒与悔意,却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现在他又是孤单一人了,然而他觉得并不比以前更自由。他曾以为只要玛赛儿不存在就好了,但他发觉这是一个谎言。他对自己说:“没有人妨碍我的自由,是我的生活汲干了我的自由。”他感到自己已被塑造。他感受到的种种道德观念都审慎地告诉他怎么做:有大彻大悟的享乐主义,嘻嘻哈哈的宽容忍让,有逆来顺受,严肃认真,禁欲精神,以及可以让人像行家那样分分秒秒品尝着庸碌人生的一切。他打着呵欠对自己说:“真的,这毕竟是真的:我已届不惑之年啦。”
然而,我们看到,这只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聊以自慰和自我解嘲罢了。马蒂厄还是马蒂厄,除非他死了,否则,他就永远没完成,也将永远等待下去,就像等待戈多一样。
自由之一种
解读罗曼·罗兰
夫是之谓人师
自由市场创新机器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在黑暗闸门的后面
难得的新意
自序《行云散记》
从世界历史看全球化
陈寅恪先生佚文的一则线索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