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看透“精英”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乱马
期数
1999年12期
今年《读书》第八期刊出的《白领文化》一文,认为“白领”阶层的存在在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观全文,笔者的理解,这充满洋味的名词指的是在三资企业工作的中国老百姓。那么什么是白领文化呢?非常有趣,文章列出了几本杂志:《时尚》、《风采》和《世界时装之苑》,并认为“白领”的生活“空虚、浮躁、匆忙、缺乏归属感以及无根的感觉”。为了给这种臆断添加一点理论根据,文章迫不及待地抬出某位美国作家对他们国家中产阶级的评价。(美国中产阶级=中国三资企业的老百姓?)
首先,中国三资企业的老百姓们到底算不算所谓的“白领”呢?巧了,笔者有大把的朋友在三资企业工作,高低中职位都有,大概可以把“白领文化”一文的作者不屑一顾的事实在此浅白地表一表。在笔者看来,在三资企业的中国人大约有两个等级,90%以上的,属低职位员工,他们的收入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他们为着一个平民的温饱、为着一片遮雨的屋檐而手足胼胝,以笔者的一点浅显的理解,他们应属蓝领,也不应是“白领文化”一文的关注对象。值得一提的是,三资企业的秘书小姐们通常会被人认为是“白领”(白领丽人嘛),于是就有前一段电视台炒得火热的《来来往往》,里面的那个什么总经理的女秘书,派头实在是大,借用笔者的朋友、美国某大企业在华总裁的秘书的一句话:“编导有病,要不那女的一定是傍了大款,以通常一个秘书每月二三千元人民币的收入,她哪来的资本摆谱啊?”可见,秘书小姐们根本不可能像人们想像中的挥金如土,她们也是劳动的一群,得到的是劳动者的报酬。
那么,三资企业中的高级职员大概就是“白领文化”中被宣判的一群了。先说说这群“白领”的生活。这群人大多年近不惑,除了每月约万元的收入,几乎是没有别的保障,他们不像那些‘精英”们有国家配给的宽大住宅,也没有旱涝保收的养老金,万一不幸得了大病,公司最多也只能给六个月的福利,然后就生死由命了。房子退还原单位了,他们要靠自己买房子(以北京每平方米五六千元的天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两居室,各位可以算一算他们不吃不喝得存多少年),实在没有钱买近处的房子,只好买四十公里以外的所谓“豪华别墅”,于是又不得不买车子,不然没法上班啦,这又得攒上若干年。年龄不饶人,过了不惑就是知天命,他们的天命没有政府的保障,要靠自己用青春的汗水来攒钱。他们是很“匆忙”,工作嘛,自然是要全力以赴的,这是敬业精神。他们是把自己的许多奉献给了公司,但他们也创造了物质的价值,服务了中国的民众,为改革开放奔小康尽了自己绵薄之力,他们没有羞愧。再说说他们的精神生活(或者叫文化生活),笔者惭愧,跟这班朋友混了如此长的时间,居然看不出来他们已经被什么样的“快餐文化”所征服,在笔者看来,他们是真正的中国平民,他们也看港台肥皂剧或中国改革开放讴歌剧,他们也读托尔斯泰或《资治通鉴》,他们也为灾民捐款也为轰炸大使馆事件而愤怒不已,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在网上点评中国足球和金庸小说。他们中的一部分确实在国外拿了学位,但按他们自己的说法,“不仅有颗中国心而且有个中国胃”。几十年的中国文化的熏陶,使他们无论干什么都是一个中国人的样子,有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有酱缸文化的丑陋龌龊,他们的归属是中国,他们的根也在中国,他们的思想是中国正在奔小康的平民的思想。恕笔者眼拙,笔者从未见过他们奉什么《时尚》为自己这个特别群体的文化代言人。笔者的一个朋友除了上班时的那几身套裙,一离开工作,马上便是一身百元上下的休闲装。倒是笔者有一次去一小发廊剪头发,看见那管洗头的外来妹读一本《世界时装之苑》极其入迷以至于忘了招呼客人,那么她是什么领呢?
《白领文化》一文的作者,以一种“精英”式的居高临下,电视肥皂剧的视角,对三资企业的中国员工进行了一场滑稽的批判。如果笔者没有记错,那些似曾相识的咒语,曾经是用来评价香港小市民的。光阴荏苒,这些所谓的“类生活”居然跑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里来啦,看样子改革开放确有成效。在笔者看来,《白》文作者所批判的现象属物质生活丰富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跟什么领无关,大不敬问一句,如果《白》文的作者的收入翻上那么一两番,他们会做什么?拿三资企业的老百姓开涮,大概是出于对外国经济文化入侵的不平吧?那掉那些个洋书袋、捧那些洋大人算什么?
(编注:此文蒙热心的朋友从网上转来,谨致谢忱)
看透“精英”
争取与固守
雪域来风
黄色,色情,爱情
希克斯的经济史研究
启蒙的两难
有追求、有欢乐、有苦涩的诗
顾颉刚的不能之爱与天人之战
“一仆二主”指谁?
转舵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