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雪域来风
栏目品书录
作者曹惠民
期数1995年07期
  这本名为《灵魂像风》的书,是一个负载着异文化背景的书写者,对西藏这块神秘的高原极地传统生活方式的一次认真的记述。它以一种近似于人类学家田野考察报告式的科学态度,辅以文学家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瑰丽中逸出神秘、大气磅礴里不乏细腻体悟的藏民生活图景。
  它的作者马丽华八十年代曾以诗集《我的太阳》和散文集《追你到高原》而显示了她在西部诗歌中的独特面貌。这位在内地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汉族女子,初到西藏,难免不被雪域高原奇异壮观的自然景象所蛊惑,满身的青春气息、满脑袋的幻美梦想使她看不清西藏真正的魅力所在。生活日久,从原先的雾里看花到渐渐地贴近了藏民族生活的底蕴,发而为《藏北游历》和《西行阿里》二书,站在一个并非“局外人”的角度,展开了她创作与思考的文化新视野。
  《灵魂像风》可以说是对《藏北游历》和《西行阿里》的延伸,它铺陈出前二者未曾涉及的西藏中部农区的日常生活场景。十七年间踏遍了藏北草原与山南峡谷,阅读山野阅读风沙也阅读高原大地上的生生死死,滋生了对于生存与死亡,对于现世与来世的艰涩抑郁的沉思,构成了《灵魂像风》中最震撼人心的内容。作者在书中详备地记述了藏地为死者天葬、为活人转移灵魂的带有强烈神秘诡异色彩的过程乃至细节,令我们这些汉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动魄惊心。
  与重视现世生活、较多为世俗、物质生活所累的汉民族传统人生相比,藏民族的传统人生应当说是更重视来世生活、更多地追求神圣的与精神的东西。汉藏文化间的差异显明而触目。
  作品的悲悯沉思正是从汉藏文化比较的角度切入并显示了对本文化与异文化的深入理解。
  作者以敏锐的眼睛和关爱的心灵,不无感慨地述说着与我们这些“现代都市文明人”在空间上、心灵上都相距遥远的高大陆子民们,那些活佛僧人、平民百姓的今生修行与来世梦幻,从千里之外的青海、在冰天雪地里历时一年又一个多月、一步一磕头地来到拉萨布达拉宫的“朝圣部落”,立下深重誓愿恪守二百五十三条戒律以求做一个“格龙”(比丘)的二十岁的僧人,咱塘村火供仪式上一双双迷茫而充满希望的眼睛,查古村的尊珠旺姆老人说的“一生的幸福也是幸福、一时的幸福也是幸福”的俗话,七年间磕了三十万个等身长头的三十三岁的尼姑,还有“灵魂像风”的奇妙的解说……她剖开西藏文化之树的年轮,思索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最终还是发出了“倘若没有来世,今生可不就亏了”的质疑。但是不管怎么说,作者终究洒脱地确认,人的灵魂,不仅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人身,也一定做过牛马、野兽、虫豸、苍蝇蚊子小昆虫之类,做过无痛苦的神,易怒的阿修罗,受过地狱的煎熬。“我只是这个灵魂无边际生命流中的一点幻象,转瞬即逝;是这个灵魂无数次存在状态过程的阶段之一;是这个灵魂无穷尽生命之链上小小一链环——这条链可真长啊!”
  正是这样的思索才导致了作者对人的存在、命运的终极关怀,并打通了作为人学的文学和作为人类文化之学的人类学之间的联系。
  (《灵魂像风》,马丽华著,作家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版,7.05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