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忧思难忘说沈老
作者
范曾
期数
1999年10期
我和沈从文先生是两代人。与先生接触自一九六二年始,彼时我二十四岁,中央美术学院刚毕业,当时沈从文先生整六十岁。今天当我为一九九八年十月号《读书》杂志上陈徒手的一文《午门下的沈从文》感到莫名惊诧的时候,我已是六十一岁颓然一翁,年龄超过了当时的沈从文。回首往事,往往勾起心灵的伤痕。历史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杜撰而改变真面,社会没有剥夺我的辨伪权,我愿向世人所陈述的,也许不像陈徒手文章那么引人入胜——有些人对离谱事件的兴趣,是远在真实的信史之上的——信史往往与枯索比邻。
我应该提醒陈徒手的是他大概对历史的基本面貌缺乏了解。“午门下的沈从文”,也就是一九五九年前的沈从文。一九五九年北京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落成,中国历史博物馆搬到天安门广场左侧的辉煌的大楼,沈从文也不再在午门前、端门后徘徊。我初见沈从文的时候便是在博物馆明洁而宽大、堆满图书的研究室里。显然那时的沈从文先生心境比较愉悦,他已从自己心灵的阴影中解脱,充满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他异常勤奋,脸上永远挂着诚恳的微笑。而此前,中国正经历着建国后的种种艰难,对沈从文或有所忽略疏忘,这是不足奇的。这和迫害或着意的排斥不是一回事。沈从文最初在午门前的博物馆做些抄写文字的工作,一日,他昔年的老友,当时已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来到午门看出土文物展,沈从文见到,一声“西谛”(郑振铎笔名),双泪齐下,显然处境蹇促,需要老友的援手。此后不久沈从文当了研究员,再后又连任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想这和郑振铎的擢用硕彦或顾念旧谊都有关。
知识界对沈从文的态度,因人而异。郭沫若的批评、郑振铎的照顾、丁玲的疏远,都有着种种历史的、人生的渊源,简单化地称此是彼非,殊为不妥,而社会整体评价的总和则大体比较接近人物或事件的本相。
一九六二年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我画完毕业创作《文姬归汉》后,我想第一个应该看到此画的是郭沫若。因为我创作此画的最初冲动,乃是由于看了人艺上演的郭沫若的《蔡文姬》。我完全没有想到郭老看到此画后竟激动得夜不成寐,半夜起来题了一首二十四韵四十八句的五言古风:“汉家失统驭,四海繁兵马。千里不闻鸡,兽多人转寡。我蒙贤王救,寄身穹庐下……”此诗悲满潭壑、思尽波涛,为郭老杰构。
但郭老题《文姬归汉》没有给我带来好运,系主任勃然大怒、党委书记于全校大会点名批评,帽子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追名逐利。照我的脾气是拂袖而去,干脆回老家南通坐等毕业分配的消息,我相信厄运在等待着我。这时我想起了恩师刘凌沧先生曾对我说沈从文先生很喜欢《文姬归汉》这幅画,而且沈先生正主编《中国古代服饰资料》,亟需精于线描的人为助手。我给沈从文写了一封信,拜托班上的同学李西源将信送到沈先生家中,表示愿意到历史博物馆工作。沈先生收到信后立刻为我办理手续,偶遇阻遏,先生则表示即使公家拿不出薪金,他愿本人给我每月发工资。沈先生对我的知遇之恩,使我没齿难忘。我平生只给沈先生写过这一封信,并不似陈徒手文中所说“据知情者介绍,当时范曾天天给沈从文写信”。我是得知已决定分配我到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消息后,才拖着身心交瘁的病体回北京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社会流言足以置人死地的恶毒,同时也感受到知识分子群中的确存在着薪承火继的温暖和蔼然长者如郭老、沈从文先生的扶掖和呵护。
至于陈文中说道:“有一次天刚亮就敲沈从文家门:‘昨夜梦见先生病,我不放心,连夜从天津赶来’。”陈徒手大概不清楚,我毕业之后一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并不在天津,又何曾“从天津赶来”?我调南开大学任东方艺术系主任,那是二十年后的事了。而且,沈从文和我的个性是都不太喜欢虚与委蛇的,即使我有表示感激之意,似乎也不会想到梦占、言谶这类东西可利用。沈先生是很唯物的人,而我则决不会如此鄙俗而愚昧。
沈先生当时在历史博物馆并不似当今受人景仰,大家对他的不重视来源于对他的不了解,而真正尊敬他的只是少数人,其中包括我、史树青、陈鹏程、李之檀等等。我对沈从文的最大安慰不是讲些假话,而是与其他同仁竭尽全力将他主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文字化为图录。我自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四年四清之前有三年时间足不出户,为沈先生这部巨著作插图,其中传世绘画部分最精细的画幅,几乎全由我完成。那时我正年轻,生命之火正在燃烧,我自感无愧无惑的是在这躁动的年华却深居简出、焚膏继晷,为此书的编绘殚精竭虑,没有辜负沈先生对我的重托。及至文化大革命时这些精美的画稿被造反派贴于大字报上划上红叉的时候,我相信我和沈从文先生心灵上都曾同时流淌着殷红的血。
沈先生对服饰图录绘制的顺利十分兴奋,对我所画尤所激赏,倒是沈先生不时有信给李之檀和我,用他秀美的蝇头小楷书写,向我们一一指出编绘中应注意的问题,向我们阐释服饰史中的一些疑难。这些信件记录了沈先生孜孜筞筞、严谨治学的精神,也记录了对我们真诚热切的期望。
在“文革”中,我本身所写大字报甚少。在沈从文被专案组揪出不久之后,同一专案组也将我揪出。他们不仅三次抄我家,将我的几十本日记和大批画作、书籍夺走,同时勒令我写大字报揭发沈从文,当他们看到我的大字报言不及义时(大字报仅有一张纸),就将我拉到总务科(当时“历博”的小型斗争会场)叫我交待揭发“反共老手”沈从文的历史和现行“反革命罪行”,我说“不知道”,造反派狠狠向我胸前面颊拳脚交加。次日“历博”大院中贴出“范曾疯狂攻击文化大革命旗手江青同志罪该万死”,“范曾疯狂攻击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罪该万死”等口号,礼堂已挂上“斗争现行反革命分子范曾大会”的大幅会标,而且沈从文和范曾专案组已与中央美术学院红卫兵联系,要他们出兵来参加第二天举行的斗争大会。当时美院红卫兵以血腥武斗著称于北京,我看势头不对,当天出逃,隐迹于颐和园万寿山半山昔年柳亚子居住过的益寿堂,前后达三月之久,算是躲过了劫难。我在《范曾自述》中曾谈到这次给沈从文写大字报一事,深自懊悔,那是由于我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即使这种被造反派视为“假揭发、真包庇”的大字报也不应写,表现出自保的怯懦和对造反派淫威的畏惧。我勇于在自传中检点自己过往形骸,那是我良知不泯的坦诚。也正是在我的坦诚之后,那些别具匠心的人在大字报上做起了文章。我庄严地宣布:某个集子中公布(陈文中引用)我给沈从文写了为数几百条罪状的大字报那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所有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当事人、目击者所可证明的。而沈从文的那张大字报也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我相信沈从文先生的人格,他不会将当时同为釜底游魂的我作为鼎脔奉献给造反派的。与沈从文先生素称莫逆的史树青先生,他的记忆力的惊人是伯仲之间见默存(钱钟书)的。历史博物馆文化大革命中的情况他巨细无遗地储存于脑中,在学术上他是一本活字典,在运动后他也可以说是活实录。譬如他记得第一张给沈从文先生的“罪行”上纲到“反共老手”的是一小青年某君所写;又譬如他还记得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画过几张谑而不虐的漫画,冲淡斗争气氛,使史树青实际上得到精神上某种舒解;他甚至记得我写出了歌颂沈从文的诗,为他评功摆好,说他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来自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支持。他以为这张大字报根本不曾见过,他说,这是所有历史博物馆的同仁们所可证明的,他表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可以出而为我作证。
据至今我以为是虚拟的沈从文大字报稿(原件呢?)我所写的大字报该是何等浩大的声势。可以设想,罗列沈从文先生几百条罪状的大字报(就算五百条吧,说清楚一条罪状以五十字计,已是春秋左传笔法),那是至少几万言的大块文章,倾历史博物馆走廊、过道、院中的所有墙面亦无法容纳如此宏伟的大字报,而竟然没有一位历史博物馆至今健在的老人们记得(因为当时最年轻的小伙子至今也已近六十岁了),这真是集体记忆丧失,在人类生理史上是很可以作为特例的。
大字报的内容也捏造得离谱,沈从文先生当时的书房兼客室除去几架书、一张写字桌和一台古老的唱机之外,活动空间只两三平方米,如何容纳萧乾、丁玲、黄苗子跳黄色舞?而丁玲与沈从文先生交恶,这是沈先生亲自告诉过我们的,她怎么又会去和沈从文跳黄色舞;萧乾与沈从文相识,我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罗织过程的疏漏,越是尽精刻微便越是滑稽有趣。至于骂沈先生“头上长疮、脚底流脓”之类的语言,平生不曾用过一次,自以为鄙俗如此,应该是造反派所专有。至于黄能馥和陈娟娟夫妇讲述的一则笑林广记的故事,说为了屈原的服饰,我竟抬出“党中央”来压沈从文。他们不太清楚我和沈从文的实际地位,当时虽都是受欺侮、被损伤者,但凭着我们两人的学养是不太容易演出鲁迅小说中的小D和阿Q动手的情景的,这是不折不扣的天方夜谭。顺便说一句,我没有画过“历博”陈列中的屈原,而只画过韩非子和荀子的像。我费了如此多的时间来为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啰唣,实在是我还保留了中国知识分子“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精神,然而我为此浪费的时间正是我丢失的生命,我是很为之惋惜的。
还是让最有发言权的、我昔年历史博物馆的同事黄铭远先生来发言吧,黄铭远先生当时负责大字报的统计、整理的工作,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的资深编辑晁锡弟先生和《中国环境报》一级记者杨兆三先生的采访时说:“当时给沈从文贴的大字报本来就不多,说范曾一下子就写了几百条,更是没有的事。因为连我这个统计大字报的人都没见过,也没听说过,那几百条大字报在哪里呢?”这就是检验真伪的最佳证词,杜撰和谣诼在事实面前毕竟是苍白的。
一九九一年我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讲学,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先生在皇家酒店宴请我与另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座中马悦然先生不胜惋惜地谈到诺贝尔文学奖曾已通过授予沈从文先生,不期尚未公布,沈从文噩耗传来,诺贝尔文学奖只授予生者,这岂不是命运吗?然而我还是相信,这奖金对沈从文先生无关宏旨,因为他的经典小说峨然自在,将会千秋留芳。座中该中国文学史家在谈及沈从文先生于反右斗争中曾对艾青先生批判且用词甚烈,马悦然先生正颜道:“我不相信。”过了一会儿,他西方人的思维又转向了东方,自释道:“啊、啊!这也可能,那时我还年轻,在北京第一天看到茅盾、艾青,我们一齐吃饭,第二天看到茅盾批判艾青的文章,拿着报纸愤然去找艾青,讲茅盾怎么可以如此,艾青笑了,告诉我,这篇文章茅盾已让我改过的。”沈从文之批艾青有无黑箱作业,不得而知了。我举这个例子决没有为我曾写过一张沈从文的大字报辩解之意,我只是感到中国知识分子曾经普遍受到左的路线的冲击,其间发生的一切,原因非止一端,然而大家同样概莫能外地在层出不穷的运动中颠簸,须要你表态、排队、坚定立场、表示忠诚等等,这其中包括我,也包括沈从文。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于北京
忧思难忘说沈老
从《伟大的道路》谈到传记文学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世界博览会》《加拉帕戈斯群岛》
检讨的秘诀
西方知识考古
蹭向混沌
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
激活一种创造
亚美尼亚人的灵魂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