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也谈传统戏剧的命运
栏目读书平台
作者张书忠
期数1999年07期
  春节期间回农村老家,与父亲谈起现在农村过年的一些娱乐活动,父亲说,没有唱戏的了,甚至连扭秧歌、蹬高跷也没人搞了,以前农村过年的那种热闹劲已经没有了。
  我翻出一九九八年八月号《读书》,重新读了一遍吕新雨先生的文章《戏剧传统的命运》,看得出,吕先生对传统戏剧未来的命运也很悲观,但文章的结尾说,“近年来民间戏班形式在很多地方已经有所恢复”,“传统戏剧如果能够振兴,那一定只能是从乡村”。对于吕先生的这一结论,我有不同的看法。民间戏班形式的确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有所恢复,我的老家附近有个村子曾经是山东省一个地方剧种——东路梆子的发源地,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确曾有几个戏班恢复,年年唱戏,但这种热情却没有保持下来,现在戏班已经没有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过世,戏班后继无人。
  传统戏剧曾经有过它的辉煌时代,尤其是在农村,在没有通电,交通也不方便的年代,每到冬闲季节,看戏、听书就是农民最好的娱乐方式。大人、小孩在寒风中看戏,即使冻得手足发麻也兴味不减,那时的孩子耳濡目染,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培养起对传统戏剧的迷恋感情。而现在却不同,人们的娱乐方式趋于多元,农村冬季的露天电影已经没几个人愿看,他们知道,与其挨冻看电影,还不如守着炉子在家里看电视,电影或许还不如电视剧精彩。想要看戏,电视里也有,而且是高水平的剧团和演员的演出。至于吕先生说“没有人会因为是看电视而爱上戏剧的”,这话也太绝对了,电视对戏剧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虽然电视缺少“场”效应,但有弊也有利,电视使戏剧爱好者足不出户就能看戏,而且还能看到“名角”的戏(哪怕已过世),这都是民间戏剧所不能做到的。
  父亲说,以前农村的戏班,整个冬季不允许戏班里的年轻人赶集和走亲访友,必须按时集中排戏。唱戏绝非像现在的街头卡拉OK,谁想吼几句都行,即使是业余的,也要下一番功夫,没有点真功夫,谁还愿意看。现在,农村青年在冬季有的外出打工,有的种大棚菜,有的做小买卖,原先曾有过的“冬闲”已不存在。可以说,传统戏剧在农村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没有了,而且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目前还在迷恋着传统戏剧的人可分为两类:一是业余爱好者,多为四十岁以上的人,他们自发地聚会,唱一些熟悉的老段子,自唱自娱,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对传统戏剧进行改造、创新和发展的可能。另一类是专业剧团的演员,他们有扎实的戏剧功底,而且不时在大众传媒上亮相,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创新传统戏剧,传统戏剧要维持和发展,只能靠他们。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传统戏剧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刚好手头有一份当地的报纸,说已有七百年历史的惠民县胡集书会也已失去了往年的红火,如今说书的艺人年龄老化,喜欢听说书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其实,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产生、发展、辉煌与衰落乃至死亡的过程,现在,某些传统艺术形式走向衰落甚至死亡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传统戏剧虽然衰落了,但其中的艺术精髓已为其他艺术形式所汲取(如电视剧),这一点吕先生文中已经提到。即使传统戏剧不复存在了,但传统戏剧的精神还在,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应悲观。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