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为了生命中最软弱的部分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瓦当
期数
1999年02期
一九九八年大年初一的晚上,我和朋友在一家音像店里找到了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我们在城郊一套狭窄的公寓里一口气把片子看完。我的朋友,一个个体焊工,第一次观看,就说出了我一直找不到恰当语言表达的见解:“它揭示了很多人的隐私,它说出了几乎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的软弱和孤独。”
影片中布满飞速旋转的人流,无数彼此陌生的面孔匆匆相遇,又在瞬间分离。城市的景象如潮水般涨出镜头,令人眩晕。剧中主人公的一句台词令人感慨万千——“我离她最近的时候只有0.01公分,五十七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每个人都渴望理解和爱,却又自我封闭,茫茫人海中,无数你我擦肩而过,也许彼此心心相印,只要坐下来,坦诚地交谈片刻,就会成为情同生死的朋友。可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这样的勇气。王家卫的伟大在于他以诗意的笔触把这种最软弱、最美好、最真诚的冲动表现了出来。我们每个人在这部电影中毫不遮拦地敞开心灵,任凭心灵放声哭泣,而不必顾及他人的嘲笑,不必在意所谓的成熟和坚强。可是,一旦从电影中走出,走到阳光底下的人群中,我们的内心又重新恢复了无边的荒凉和黑暗,谁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在其剧本自序中写到:“于是我们最后都聚集到一个牢笼里,站在一起为自己的孤独哀鸣,既不相互倾听,也意识不到我们正在相互窒息。每个人都盯着对方的眼睛,却否认对方的存在。我们在原地打转,如此地陷入自己的愁苦之中,以至不再能分辨真与伪,分辨暴徒的狂想和纯洁的理想。”伯格曼写的是个人之于艺术创造的毒害,也写出了人类存在的悲哀。当“怀疑一切”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座右铭,真情也就变成了每个人内心的梦想和永远不能说出的愿望。
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我都没能把伯格曼的《电影剧本选集》(上)读完。我只读完了《夏夜的微笑》和《第七封印》、《野草莓》的小部分。尽管这些剧本只是他无与伦比的电影艺术的胚胎,但我的心仍然被作品中光明与黑暗的搏斗、青春与梦想的闪现与破灭深深打动,甚至感觉难以承受之重。当我静下心来思考,突然发现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怀有对现世的痛惜和批判、拒绝,以及对人心灵中脆弱、美好情感的深情赞美。在《第七封印》中,厌倦流浪的骑士与流浪艺人约夫和他美丽年轻的妻子米娅、以及活泼可爱的儿子邂逅,在晚霞掩映下的海边山谷,他们共进晚餐。在一群美好、纯洁、善良、彼此相爱的普通人中间,骑士突然领悟到生命的美丽,领悟到“爱”是最伟大的真理,胜过虚幻的上帝。当我们徜徉在这样的影片中,就仿佛灵魂突遇雨水,当我们透过湿漉漉的双眸,看见日出,看见遍地的野草莓,但愿彼此的心中都有一份清醒和希冀。
一位女作家曾经尖锐地指出:“人是人的环境。”是人使人变得可怕,是人把人变成地狱。莫言在小说《拇指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荒诞、惨烈的故事:一个男孩到城里去为垂危的母亲抓药,回来的路上被恶人铐住双手拇指并铐在一棵大树上。整整一天,很多人由此经过,但没有谁肯相信他是无辜的受害者,人们无一例外地对他产生怀疑,甚至是恐惧和愤怒,因此而纷纷避开。这个男孩承受着毒日与暴雨以及双手疼痛入骨的煎熬,而此时,她的母亲正因无药可医即将走向死亡。我不能平心静气地复述这个故事,我眼中一直有泪水滚动。更严重的是,一个经历如此劫难的少年,将来怎样对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小说没有答案,但疼痛绝不会消失,甚至转为仇恨。
太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书中,看到的影片中,充满了赤裸裸的暴力、肆无忌惮的恶毒、浑不知耻的媚俗与市侩,以及假大空的英雄故事,却几乎听不见人类灵魂中最软弱的那一部分的呼喊和歌唱。要知道,这才是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东西。高尚、真诚、善良、爱并不是虚无飘渺的,这一切就存在于每个生命内部最软弱的部分,这是每个生命心中共同的渴望和冲动。但愿这一切永远不被泯灭。美国诗人艾米·狄金森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造一个草原需要一株苜蓿加一个蜜蜂/一株苜蓿,一只蜂/再加一个梦/要是蜜蜂少/光靠梦也成。”
为了生命中最软弱的部分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对话·消费者主权
一位改革亲历者的观察与思考
曼布克文学奖的是是非非
网络时代的方言
台湾老作家杨逵及其作品
蓬屋说诗(一)
引人入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
福楼拜的艺术追求和他的《情感教育》
《白领》、中产阶级与中国的误读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