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行旅”
栏目书林一枝
作者黄裳
期数1997年03期
  三十年代后期开始学写散文,算来已有五十多年过去了,岁月空添,成就甚少,只有惭愧。我是在五四以来散文的影响下学习写作的。会稽周氏兄弟的作品,尤所爱读。鲁迅《朝花夕拾》一卷,至今常置案头,每一翻读,有历久常新之感。朱自清、俞平伯、郁达夫的作品也给了我不少影响。达夫先生模山范水的纪游文字和他的日记,都是我爱读的作品,我所写的一些游记,都多少留下拂拭不去的前辈的余徽。稍后有何其芳,他的《画梦录》、《还乡杂记》几乎成为一时学习的范本。这在我早期散文《锦帆集》的某些篇章中还可以找到朦胧的影子。少年哀乐很自然地成为创作的主题,也不可避免地散发着感伤的情调。这个时期并不很长,等我作了记者以后,接触社会的机会多了,感慨也自然不少。觉得旧有的写作方法不能不有所改变。这就是我曾在某处说过的,感情变粗了。
  在这时,有一卷《关于美国兵》,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轨迹。这是在报告文学这一创作方式盛行很久以前出现的报告集,记下的是一年从军的生活。文章写得舒畅、酣恣,吐露的是扑面而来的生活和感慨,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对记者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通讯、报告之外还得“客串”写些评论、杂文,这就逼迫我使手中的笔向更多方面挥去。一九四六年顷在《文汇报》上写了一个连载《旧戏新谈》,就是硬逼着上马的。我不想写当时流行的所谓剧评,本钱也不够,没有听过谭叫天和龚云甫,只能着眼于当时舞台上现身的演员。几十年过去,这些琐碎见闻竞也成为历史资料了。写法更是有意向杂文靠拢,眼睛看着台上,思路却转向人间。笔调更是纵横驰骤,逸出了规范。写时真能感到一种任情挥洒之乐。唐弢在《旧戏新谈》的跋文中说,“我觉得作者实在是一个文体家”,这是很高的赞誉,但也确实看出了《新谈》的特色。
  这以后,我又曾在中国古典戏曲方面跋涉了许久,结识了一些艺人,参与了他们的一些艺术制作,对一些古典名作也进行过一点研究。只是在听到论客“唯成分论”的叽叽喳喳以后,才迷途知返,就此止步。
  唐弢在《旧戏新谈》的跋文中还说,“我读作者的散文很早,深知他爱好旧史,癖于掌故,对前辈有他的向往,却不必真的效颦。这几年奔驰西南,远及印度,所见渐多,笔底的境界也宽阔,不复是伏在牖下的书生了。”这一段话,对《旧戏新谈》、《关于美国兵》的创作实践,自是恰切的说明,“爱好旧史,癖于掌故”,也是确实的。当我在南京,奔驰采访国共和谈的情形下,即使是那么忙乱,也还不能忘情于这座六朝名都,抽闲写下了一卷《金陵杂记》,也是某一意义上的抒古伤今之作。几乎在同时出版的一册《锦帆集外》中又收入了昆明、贵阳、桂林三记,在在透露了抗战中流转西南的旅人心情,对南明旧史的关怀,也是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这就初步形成了我对游记写作的看法。有那么两句老话,“英雄若是无儿女,千古河山漫寂寥”,来得正好,正好说明这种执着的意念。经过二十多年焚弃笔砚之后,重上征途写下的也大半是这类文字,如《山川·历史·人物》,《晚春的行旅》等就是。
  解放之初,我发表了一篇《杂文复兴》,立即引来了一顿迎头的棍棒。原来人间的阴暗面是说不得的,遑论抨击。从此嘴上就戴上了嚼子,一直到八十年代之初,这才有些松动。于是一发而不可收的写了一大堆杂文,收在《惊弦集》和其他几本书里的就是。这其间还对杂文的“新基调”说了些不敬的话,看来也还是“杂文复兴”里说过的老调。可见我对杂文的写法与功用看法一直不曾改变。但这兴致不久就过去了。我是主张散文与杂文之间并无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于是这种不安分的因子就还混在我的散文中间,隐隐地成为一股伏流。
  对旧史的兴趣,也引发了我对旧书的爱恋,从收集新文学旧刊本又转到旧有典籍的搜求。我时时警惕自己,不可过深陷入骸骨迷恋的迷宫,要时时与现实比照从而发现其间的关系,因而书话又成为写作新的方向,其实这与三十年前看旧戏的办法并不两样。从《榆下说书》起,有六七本集子都是偏重读书的笔记。关于吴梅村,五十年前曾自不量力地写过一篇《鸳湖曲笺证》,十年前重读吴梅村,视角就两样了。鲁迅晚年杂文名篇的影响是显然的。《题未定草》、《病后杂谈》都是我爱读和学习的范本。苦不能似,亦无可如何。
  综上回顾过去写作的经历,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风格的善变。这是在社会动荡环境下必然的结果。至于今后是不是还会变,自己也说不出。
  一九九六.五.卅一重写定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