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配景与借景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陈文照
期数
1995年11期
《唐诗三百首》所收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一诗,其中有“山中一夜雨,树杪(梢)百重泉”句,一种注本注曰:“山里下了一夜的雨,树顶上就有百重的泉水流下来了。”即便是大雨滂沱,树梢的雨水也如断线珠般滴下,不会似泉水汩汩流淌。因此觉得此释显得太直太实,没有把“山”与“树”,“雨”与“泉”的关系释清。请教一些专家,所复亦未能惬意。后读林语堂《诗》一文,其中说:“王维……用这方法写着:‘山中一夜雨,树梢万重泉。’当然,设想树梢的重泉,需要相当费一下力。但适因这样的写景法是那么稀少,而且只能当高山峡谷,经过隔宵一夜的下雨,在远处形成一串小瀑布,显现于前景的几枝树的外廓时,读者才能获得此配景的印象,否则不可能。”林称这种写法为“配景法”。这使我想起古建筑中的“借景”技巧,如无锡惠山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颐和园知春亭“借景”西山,虽然是两样分开的实物,看起来却浑然一体。杨万里诗: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也颇有“配景”写法。从这一角度去理解王维这两句诗就很贴切,把山与树,雨与泉的关系有机而自然地联系起来了,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
配景与借景
为《新自由论》而发
《春秋》符号
林琴南办白话报
运用经济责任制,推动生产的发展
徐梵澄先生的佚信
一条信息渠道
从《国际歌》和《东方红》说起
《怀念集》后记
无声史料的有声言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