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拉封丹轶事
栏目
远眺巴黎
作者
吴岳添
期数
1995年10期
今年四月十三日,是法国寓言诗人让·德·拉封丹(一六二一——一六九五)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日,法国《读书》杂志为此在第二三三期(一九九五年三月)上发表了题为《拉封丹和说话的动物》的报道。
三个多世纪以来,拉封丹脍炙人口的寓言诗代代相传,尤为少年儿童所喜爱。凡是读过书的人,几乎都知道《乌鸦和狐狸》、《狼和小羊》的故事,法国人背诵起来更是琅琅上口,因此说寓言诗是最为普及的文学作品可谓恰如其分。法国历代名家如伏尔泰、夏多布里昂、圣伯夫、瓦莱里、塞利纳等都对它推崇备至,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就是启蒙思想家卢梭。他在论教育的名著《爱弥儿》里,禁止可怜的爱弥儿阅读拉封丹的寓言诗,以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仔细推敲起来,卢梭的看法其实不无道理。例如《蝉和蚂蚁》讲夏天蚂蚁辛勤劳动,蝉却一直在唱歌。到了冬天,蝉没饭吃了,只好到蚂蚁家去借粮食。蚂蚁说:“你那时候不是在唱歌吗?那么你现在去跳舞吧”,竟眼看蝉要饿死而拒不借粮。蚂蚁的为人无疑有伤忠厚,缺乏怜悯之心,显然会使孩子纯洁的心灵蒙上阴影。其他如狐狸欺骗乌鸦后就能吃到奶酪,狼凭着一身蛮力便能吃掉小羊而不受惩罚,老实的驴子总是受欺负直至含冤送命,这些只有成年人才理解的险恶世道,似乎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俗话说文如其人,拉封丹的寓言诗虽然取材于伊索寓言,但毕竟离不开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当寓言诗出版后,父母们欢天喜地买回去让孩子们读的时候,有谁会想到那只好逸恶劳、借贷无门的蝉,正是作者本人的写照呢?拉封丹继承父职,在家乡香巴涅担任河泊森林管理员,本来颇有田产,但他不务正业,无所用心,既好色又好赌,最后卖房卖地,倾家荡产,只好寄人篱下。当时著名的剧作家高乃依毫不客气地说他是一个“靠人施舍的可怜虫”,他倒也有自我批评的勇气,为自己写了三句墓志铭,“让”是他的名字:
让去了,像他来时一样,
连本带利全都吃个精光,
金银财宝从不放在心上。
正因为如此,他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不肯借钱的小气鬼,讽刺起来才特别刻薄。
说起拉封丹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他给人的印象总是心不在焉、想入非非、办事拖拉、衣衫破旧。在法兰西学士院里,只有他吃完午饭便呼呼大睡,不知何时才醒过来。尤其令人难堪的是,从家乡到巴黎,他总是追逐女人、乐此不疲,甚至连修女都不放过。他把老婆孩子扔在乡下,自己在巴黎靠贵妇们生活,到了晚年,还对在年龄上可以做他孙女的姑娘们垂涎三尺。拉封丹是在年近半百时才写寓言诗的,在此之前他尝试过各种体裁,特别是根据薄伽丘等意大利作家的作品改写的故事诗,内容大多是男男女女追欢逐乐,妻子如何给丈夫戴绿帽子等等。拉封丹写起这类题材来自然得心应手,但也触怒了拥有一大堆情妇的国王路易十四,因而长期不能进入法兰西学士院。
如果我们把拉封丹生活上的毛病算成“小节”的话,他的大节却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当然在古典主义时代,作家必须依附王公贵族才能生存,但是与他的朋友拉辛和莫里哀不同,他是唯一不到凡尔赛宫廷里去吃饭的人,他宁可依附拉萨布里埃尔夫人等具有投石党精神或新教思想的人物。在他终于冲破阻挠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的院士时,修道院院长要他颂扬路易十四,他却发表了《致拉萨布里埃尔夫人的演说》,赞美自由和享乐主义,对路易十四只字不提。他渴望成名,但决不以任人奴役为代价。他在寓言诗里对代表国王的狮子有时不得不虚应故事、敷衍几句,但更多的是揭露国王的残暴和好战,以及朝臣们的阿谀奉承,《病了的狮子》等更是对国王进行了无情的嘲弄。拉封丹虽然不是自由思想家,却有自由的思想,正如《戴颈圈的狗》里的狼一样,他宁愿饿得皮包骨头,也不会像狗那样为了有饭吃而被人戴上颈圈。
拉封丹的传记作者罗杰·迪歇纳指出,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要求拉封丹,因为在二十世纪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十七世纪也许十分自然,这是指他的生活小节而言。何况他并未杀人越货,只是不修边幅,像中世纪的教士那样做了些违反教规、在当时却不算犯法的事情。在文学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今人往往喜欢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古典主义时代却崇尚古希腊、罗马,认为荷马、索福克勒斯或伊索的成就是无法超越的,后人只能用另一种方式来说出前人说过的话。拉封丹正是在这方面显示了他的天才,他像蜜蜂一样从伊索、泰伦斯、奥维德、薄伽丘等前人的作品里采集花粉,但是经过他的加工却成了不同于花粉的蜂蜜。他之所以心不在焉,正是沉湎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想象,唯其如此,寓言诗里的田野才景色优美、充满生机,动物才栩栩如生,富于人性。他不受古典主义的束缚,采用日常的语言,首创自由的诗体,不仅吸引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广大读者,而且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寓言诗成了反映大千世界的舞台,成了后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拉封丹轶事
黄河、长江与海洋
哲学是反思
砺堂散墨
芝加哥“新旧交替”之歌
想起蔡元培先生的一个遗愿
浪漫理想与事功精神
社会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实录
读《玉抱肚·官悟》
不易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