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关于花剌子模现象
栏目说《读书》
作者智效民
期数1995年06期
  王小波先生在《花刺子模信使问题》(《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三期)中,道出了学术文化界的尴尬,对于像我这样“迷迷糊糊的”人来说,不啻当头棒喝。荐于几个朋友,也无不抚掌称快。但是静下来一想,我又觉得花刺子模的古怪风俗虽说有效,却有失雅驯。日前翻出一则史料,比起拿人喂虎做法要文明(?)多了。倘若能借贵刊一角,公诸同好,权作旁证或补充,也许不无补益。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道光晚年,因倦于朝政,对每天必须批阅的一大摞奏折非常发愁。于是,曹振镛献计曰:“今天下承平,臣工好作危言,指陈阙失,以邀时誉。若遽罪之,则蒙拒谏之名。此后中外章奏,皇上无庸遍阅,但择其最小节目之错误者谴责之,则臣下震于圣明,以为察及秋毫,必无敢肆者。”道光依计行事,专门挑剔包括破体字在内的小毛病,然后轻则罚俸,重则革职。这一着果见奇效。一时间“中外震悚,皆矜矜小节,无敢稍纵,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
  曹振镛何许人也?据《清史稿》说,他是乾隆年间进士,后来长期在翰林院供职,并参加《高宗实录》的编纂,也算学者出身。不过“士者仕也”的国情又使他同时是官场中的一员。此人一辈子侍奉过三个皇帝,可谓平步青云,官运亨通。然而也就是那么一顶乌纱帽,便使他的处境更加复杂,人格更为扭曲,做事也更见卑劣。人常说“伴君如伴虎”,他之所以能够位极人臣,直到晚年仍然“恩遇益隆,身名俱泰”,死后又被谥以“文正”公的尊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无非是“多磕头,少说话”罢了。难怪《国史旧闻》的作者陈登原先生认为曹振镛“实一啼笑皆非之人物”。
  写到这里,本来该打住了,但又想知道花刺子模臣民的命运如何。经查,该国先后被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和乌兹别克人征服,最后被俄国兼并,终于在地球上消失了。我不知道这与他们那个古怪的风俗有多大关系,但是清王朝的衰败,与上述“箝制天下人心”的锼主意有关,却是史家公认的事实。正因为如此,这位长于下跪讷于言谈的曹丞相,就难以逃脱“误清”的罪名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