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文化神州系一身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朱新华
期数
1995年06期
陈寅恪《
王静安先生》与《王观堂先生
词》一样,同为早期诗中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文化神州丧一身”句极其恰切地揭示了王国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象征性地位(“文化神州”即“神州文化”,下文引吴雨僧诗第一例可为旁证),使那远远超乎私人情谊之上的哀哭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首句“敢将私谊哭斯人”之“敢”犹言岂敢,与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中之“敢”用法同)。
这句诗不曾使事用典,纯系自铸新词。然而我颇疑心它还是有“来历”的,这个来历就是王先生的名字国维。“维”有纲维之意,《
词序》所谓“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之纪之说”。“维”又有维系之意,《
词序》所谓“今日之赤县神州如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这种诗句由名字化出的情况亦属“文人之故作狡狯”,这在《柳如是别传》中屡屡论及。此外,这句诗也可能受王国维的《沈乙庵(曾植)先生七十寿序》中一段话的启发:“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世变愈亟,则所以笃之者愈至。”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陈寅恪本身就实足以当之,所以吴宓后来多次在赠诗中化用此句,如《赋呈陈寅恪兄留别》之“神州文化系(其自注即引陈诗),颐养好园林”、《祝陈寅恪兄还历寿》之“卅年承教接音尘,文化神州系一身”、《寄答陈寅恪兄》三首之一“文化神州何所系?观堂而后信公贤”(其三“东山师友坟安否?文教中华付逝流”中“文教中华”实即“文化神州”,吴先生为避重复故稍改其语,师友指黄节、李沧萍)。这三处都用了“系”字,与“维”就更切近了。
文化神州系一身
詹明信的文化转向
罗马古寺旁的沉思
《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述评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苏联战争文学第三浪的代表作
立残阳外
漫漫丝路接天涯
一体之选
难以吞咽的苦果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