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生命的精神化
栏目品书录
作者王坤
期数1995年04期
  王岳川的《艺术本体论》是研究艺术本体的哲学诗学理论专著。
  把人的精神价值需求作为艺术本体论的理论内核,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代人精神家园的建设之中,而不是仅对艺术本体作客观、冷静的学术研究,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唯其如此,它才不仅以其理性力量令人折服,更以其真诚情怀让人感动。而作者的这种选择与表现,是建立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在“本体论演进与文艺本体论嬗变”中,作者揭示了本体论在其演进过程中越来越靠近以人为中心的趋势:从古希腊的“自然实体本体论”到中世纪“神学本体论”,从近代“理性本体论”到现代“生命本体论”;尤其展现了艺术本体论由意指实在的绝对本体,到指向人的活动过程的诗意显现这一转换轨迹:从摹仿——古典本体论,到表现——浪漫本体论,从形式——语言本体论,到文化——批判本体论。最后,依据历史的发展与逻辑的衔接,作者倡扬当代新艺术本体论——艺术活动价值论,即社会存在的实践本体论与艺术交流的价值本体论。作者认为,“科技文明和精神文化是人类前行的双元,刚健清新的文化品质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个体和人类的灵魂之所在”。可是自近代以来,人类前行的双元越来越失调,不平衡的局面已严重到精神文化日趋失落的地步。作者并详细分析了人类的精神信念在近现代所遭受的重创:除了逻辑哲学对本体论的消解、科技理性造成人的普遍分裂和神恩消退造成的价值空虚外,人性还受到三个实质性打击,一是哥白尼发现人类并不处于宇宙中心,二是达尔文发现人类原来属于动物,三是弗洛依德发现“自我”原来是一种苍白而软弱无力的东西。对此,作者提出,人的精神解救之路,在于审美,在于艺术。艺术本体与人类本体,是同生共体的。“谈论艺术即谈论人生”。艺术本体之所以在当代成为美学核心,就因为在科技理性盛行的时代,上帝已死,人的心灵无家可归,艺术成为人的精神家园。作者进一步提出,人的精神解救之路,指向超越。在精神上对现实有所超越,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艺术就是人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进入无限性的中介。艺术创造活动是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是人的价值自我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生成艺术的或美的世界,而且生成人的“活感性”。生成的活感性在无限超越之中,自身成为无限,成为目的。它将以新的风貌和力度涤荡人自身的日常感性萎靡、麻痹,将否定现时生活中的丑恶和沉沦,达到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肯定和生命活力的总体升华。因此,艺术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方式,在当代具有“生命精神化”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本书的理论价值,更在于显示出全新的哲学诗学体系。在人的精神沉沦日趋严重的当代,艺术已在担当哲学沉思的使命与负荷宗教救赎的功能,哲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真理最终栖息在艺术中”。因此,建立哲学诗学的理论体系,是满足当代人精神价值需求与促进当代艺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在分析某些文艺现象或解剖具体的文艺作品时,作者非但不是随手引用、泛泛而谈,而是下力把捉,以其勃发的才气与灵性,充分显示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在实践运用中的风采与魅力。作者对我国当代某些丧失了超越性的后现代诗歌的分析与批评,是何等的犀利与中肯!另外,在从“再度体验”的角度对柳宗元《江雪》的欣赏,在以“向心式细读”法对《红楼梦》的剖析,以及从“有形(境)、未形(境中意)、无形(境外意)”的三层面对杜甫《登高》的读解,等等,都是创意迭出,令读者在因一系列沉重而尖锐的哲思追问而高度紧张之时,间或抽身退出,享受一种空灵清新的爽快。
  (《艺术本体论》,王岳川著,上海三联书店一九九四年三月版,12.95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