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雨天杂写
作者
黄裳
期数
1980年07期
一
三十二年前我印过一本小书,《旧戏新谈》。那是上海《文汇报》的副刊《浮世绘》上陆续发表的一个小专栏的结集。这个专栏前后只不过写了两三个月,报纸就被国民党反动派封掉了。因此这本书也只能是小小的一本。
《旧戏新谈》应该说是杂文而不是戏剧评论。当然,这些小文章谈的都是旧戏,因此至今还有人误会我是一个“剧评家”,这使我一直非常惶恐。不过多年来我自己对这本小书总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感情。倒不是为了书的本身,而是因为,它总能使我记起那段非常有意思的生活。当时为衣食奔走,白天整天工作,晚上才能到报社去编报。这些小文章大半是抽中午的一点点空隙写出来的。写好就拿到报社去发稿,晚上就去看大样。因此这是一些不折不扣的急就章。回忆当时真是“文思泉涌”,从来没有为题材发窘过,每天只要打开日报一看,题目就有了,而且总是写不完。祖国的戏曲遗产是如此丰富,要找一出什么戏来作“截搭题”,也是一些困难都没有的。
报纸被封以后,我们都失了业。不过老板对排字房的工人还是优待的,照样发给工薪。这自然有其特殊的原因,并非他们那时就已经懂得了工人与“臭老九”之间的差异。只付钱不作事也不是事,因此就又挂起一面什么出版公司的招牌来,好让工人们有些事作。急切没有书稿,就把我的两本小书——《旧戏新谈》和《关于美国兵》拿去付排。印出了一本以后,公司随即寿终正寝,已经排好并打了纸型的《旧戏新谈》就一直搁在那里。
后来我写信给叶圣老(圣陶),问他开明书店是不是愿意印这本书?得到慨允。用作封面的明刻《西厢记》版画,也是他选定的,还请马老(夷初)题了书名。只要看看这本书的版式之特别和错字之多,与开明书店其他的出版物迥然不同,就可以明白用的是另一付纸型。因为它使用的是报纸上常用的小号铅字,不是用来印书的那一类。
这书印了两版以后,全国就解放了。多年来我也不再记起。最近整理旧书,偶然找到夹在书里的四页原稿,是“三十六年六月十八日”所写,题目是《旧戏余谈》,属名还是当时在报上发表《新谈》时用的笔名“旧史”。稍稍翻阅,觉得其中所记的一些故事,在今天看来依旧是有趣的。现在就转录在下面:
“我给文汇报《浮世绘》写了两个月的《旧戏新谈》,这真是料想不到的一件事。我不曾料到我有那么许多废话好说,在有些人看来,旧戏是那么无聊的东西,几千年了,演之不已。正是看得眼睛都已经起了老茧,哪里还有谈的兴致?真是想不到的事,我谈得津津有味,写了那么多。老实讲,这本来是很苦的一种工作。差不多总是现写现排,我得在每天早晨抽出一点工夫来,用半个多钟头左右的时间写完,中午拿去发稿。我很为我的材料发愁,谈什么好呢?然而事有不然,如蒙天助。我几乎每天都不费
力地得到一个题目。只要一翻早报就可以了。我想不必举例了吧。我谈的虽是‘旧戏’,往往却是正在表演得起劲的新戏。于此我不能无感。‘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真是好一幅对联,一点都不错的。
“于此我更感到旧戏正是文艺大众化的最好的范本。今天得到×××先生给我写的一幅字,他说,‘自反饥饿运动起,余深有感于文艺大众化之亲切动人,诗歌绘画无不唤起人心之共鸣,文艺诚到一新阶段矣。’×先生还问我对不对?我觉得这意见是对极了。最起码的例子,我每天谈老古董,然而引起我谈老古董的兴趣的却正是一九四七年眼前的新事,如此新鲜,如此活现。难道说这不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吗?
“话说那一天晚上,我到报馆里去。九点钟了,下着大雨。浑身透湿了,走进编辑部以后,听说两位同事因为到复旦大学去采访被打了。过了一会,麦少楣小姐与李肇基兄验伤回来。肇基兄的眼睛上蒙了一大块纱布,麦小姐的后脑有一大块突出的包。我十分愤怒。第二天,该写‘新谈’了,我想起了较场口、劝工大楼、下关……一连串的‘打’,我写了一篇‘打出手’。好了,第二天下午七时我冒雨踏进报馆,重门深锁,缇骑密布。我走了进去,拜读了查封的公文。那一篇‘打出手’自然未见天日。而眼前的一幕,又引起了我的联想,‘过府搜杯’,严世蕃与其奴才的狠状,跃然在目。
“从此我即不再写了(当然,没有了发表的地方)。然而一幕幕的活剧,层出不穷。我的材料实在还多得很,源源不绝的来着咧!
“麦小姐在寓所被捕了。那些人在床上把她拖起来。她只穿着睡衣。要求加一件旗袍还费了多少事。要求去小便,不许,那些人监视了她在地板上当场小便。
“这是怎样的戏呢?鄙人涉足歌场凡数十年,却从来未曾见过如此‘精彩’的戏,这一次是联想也失了效。
“交通大学的同学是在上海学运中起着领导作用的。他们认识清楚,有理性,组织严密,平心静气,给意图破坏者无可乘之机。然而太子来了,想出了种种方法来弄。话说那天夜里,在校内的‘正义大同盟’要造成事件,以便取得外援。怎么办呢?开始时,是他们找同学来打架,同学深知其意,避不与争。他们无法,自己人打自己人,热起来了,表演真切,如火如荼。同学们上去解劝了,他们将凳子一挥,打破了来解劝者的头。接着一声号炮,一个双响的爆竹放起来了。不久以后,外面也有一声‘双响’,不久,大批‘英雄’,或作小贩,或作工人,或作……一涌而入,底下是一场混战。等到捉了人走掉了时,同学往追,他们就将一条马路封锁起来,断了后路,前面阻住,中间大打。女同学逃入民居,捉出来再打。用了毛竹板与包了报纸的铁棍,那样子,就象《捉放曹》中曹孟德杀猪杀人的样子,一刀一个,好不爽快!
“至于那放号炮的一招呢?是从《水浒传》中学来的。‘时迁火烧翠云楼’就用过这一手。在京戏中,则‘大名府’是也。
“可惜我的材料虽多,执笔却已没有了机会。我想我大约该休息一下了。一个时期将专门看戏,不写‘剧评’了。这正是最‘理想’的事。请问,天下岂尚有比一面看戏,一面打算着如何写‘评论’再不舒服的事了吗?
“朋友索稿,聊写一段,算是‘新谈’的一条‘光明的尾巴’。
三十六年,六月十八日”
文章写得实在很坏,不过里面所记的种种都是实实在在的,是我自己亲眼目睹,或从亲眼目睹者那里采访所得。这篇东西在当时的上海是无处发表的,写成的时间距离报纸封门还不到一个月。我想,这可能是吴晗的约稿,他当时在北平正办着一份地下刊物。是否寄去发表?为什么原稿还保存在我自己手里?这些也都一点都记不起了。文章自然也不能收入《旧戏新谈》,其实这作为一篇“跋”,倒是挺合适的。
我在这篇小文中记下的报纸封门前夕情景还是不完备的。麦少楣、李肇基(他们是夫妇)在复旦大学挨了打回来,确是引起了编辑部全体的非常的愤慨。一起动手,立即从大批来信中编成了整版的“读者的话”,还写了三篇抗议的短评。不过当时内部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意见,担心过于刺激了,会引来更大的压迫。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年青人的看法却两样,看来封门已是指日可待,宁可封得轰轰烈烈也不能窝窝囊囊。这样一直争到深夜,结果还是稳健派占了上风,短评抽掉了,“读者的话”也换了一块较为温和的版面。我在离开报社之前,还到排字房去打了一张拆版以前的“读者的话”的大样,多少年来一直保存着这“孤本”,这次是在十年前被抄去,终于毁掉了。
李肇基兄是一九五四年随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因乘坐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包机被帝国主义、反动派阴谋炸毁而遇难的。麦少楣被捕后关在上海一家私人医院里,我们几个人偷偷去探望她,那些细节就是那次听她讲起的。
报纸封门是在一九四七年五月,那一天照例下着上海每年此际必然要下的梅雨。我在大门口就已经知道报纸被封了,因为在门口墙上贴着一张巴掌大小的白纸,上面就写着那“命令”。我的所以不曾过门不入,其实是为了办公桌里还放着一本作者通讯簿和马叙伦先生的手稿,一册一寸多厚的《香影楼日札》, 一色精妙的墨笔小行楷,是向马老借来的。报上陆续发表、后来又由“建文书店”印成两册的《石屋馀瀋》,就都是从这书里选抄的。这些都万万不能听任其落入那些“英雄”们的手里。
二
我的时时会记起三十多年前的那些非常有意思的日子,是有着种种理由的。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批判着资产阶级的新闻观点、作风、方式。这种批判,是必要的,也有很多是批得准确、有力的。但缺乏分析,全面批倒,则是一种缺陷。
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 这大概是公认的。怎样取得“新”的指导思想、方式方法则是大有讲究的。同时,不只新闻要“新”,评论同样也不能“旧”,这也应该是没有争论的。
目前的情况是,刊物的出版,要有“周期”。一般都要在三个月左右。作者写成作品,即以最快的方式处理,给读者看到也将在数月之后。多少有些时间性的问题,都将因时过境迁而失去光彩。“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的方式是我们的祖先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今天就未免有些失之迂缓了。
刊物如此,报纸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这里面当然有种种复杂的因素,很难在这里作细密的讨论。我只是想在这里介绍一段联想所及的有趣的经验。
胡适的著名的“过河卒子”诗,是在一九四六年冬在文汇报上首先发表的。这当然不是胡适给报社的投稿,也不是记者的采访所得,完全是一次无意的收获。
一天晚上,我到报社的时间较早,编辑部还不曾“上市”。当时我们的编辑部只有一间房间,几只写字台排在一起,六位编辑面对面地坐在那里,进行着国内、国际要闻,本市新闻,各地通讯,副刊的编辑工作。两位经济版的编辑就对坐在门口横放着的一只小书桌两侧。隔壁一间堆放杂物的小间就是采访部的所在了。编辑部里面靠窗的角落里放着一只小桌,上面杂乱地堆放着五花八门的通讯社的油印稿。这里平常是没有人理会的。人们注意的是专电和特稿、专访。那一天因为时间早,我就走到小桌前翻看那些通讯稿,就在一家从未注意过、据说是有特种背景的通讯社的新闻稿上,发现了胡适博士的新诗。
当时的胡适已经出席了伪国大,还参加了伪总统的竞选,当然也发表了不少高言谠论。不过他所有一切声明议论都远不及这首“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作了过河卒子,只得拚命向前”来得出色。寥寥二十四字,真是将一切的一切都合盘托出了,何况全部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毫无“以文为诗”的缺点,就诗论诗,实在要算是一首杰作。
这样的“新闻”,是万万不可过夜的。沈同衡同志就在身边,马上请他赶出一幅漫画,再配上一篇“小杂感”,一齐上版,第二天见报,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接下去从郭老以次以过河卒子为题的杂文出现了许多篇。
这件工作,从开始到完成,只花了两个小时。这样的工作,是不能不使人为之神往的。记者的工作,真的就是这样可爱。
一九八○、元、三十一
雨天杂写
《王尔德新传》
孔子符号学索隐
腐烂的焦虑
齐如山的回忆
评《儿童杂事诗图笺释》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
张爱玲和她的《红楼梦魇》
实话如何实说?
北爱尔兰小说家新作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