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话说《雨人》
栏目
欲读书结
作者
王蒙
期数
1989年06期
一九八九年三月,笔者访问新西兰时,在奥克兰市,利用“复活节”假日未安排官方活动的机会,看了当时已获奥斯卡金像奖八项提名的美国电影《雨人》。
电影描写一个患有“自闭症”即不能与旁人交流的精神疾患的病人,因获得其父大笔遗产,受到异母兄弟的青睐,与弟弟共同上路。此病人名叫“雨人”,一路上出了许多洋相,闹了不少笑话。由于他运算与记忆能力超人,弟弟异想天开与他大逛赌城,在赌场所向披靡,大显威风。最后“雨人”回到精神病院,弟弟依依不舍。
果然,笔者回国后不久获悉,电影《雨人》获最佳故事片等四项奥斯卡金奖。中国记者报道此消息时,述评道:此次评奖中,伦理道德片又受到了好评。
《雨人》是伦理道德片吗?
大概可以这样说。笔者相信,中国记者的报道当非个人的见解而是综合了外电外讯。我们的记者乃至学者似乎还没有抢先对一部外国文艺作品发表评论的勇气与习惯。与笔者一起在奥克兰市皇后大街的影院看电影的中国同志,看完后也众口一声地议论,影片中的弟弟本来是为了偿还买汽车分期付款的债才对利用哥哥感兴趣的,但通过一路同行,通过他回味儿时的孤寂生活与渴望伴侣的心情,他竟然由衷地产生了对“疯哥哥”的手足之情,十分可信,十分人情味,十分动人。(笔者幽一默曰:不知孝弟忠信为何物的美国佬居然拍出了宣扬手足情深的电影,莫非是受了早已夭折的黄河文明及其头面人物孔夫子的影响?)
当然,即使不这么伦理道德人们也会喜欢这部片子。疯子出洋相,带有滑稽戏的色彩。疯子威镇赌场,带有奇遇记、歪打正着记——即刘宝瑞说的关于“黄蛤蟆”得胜记的故事的色彩。呜呼人类,何其喜侥幸盼侥幸也!估计前半部电影使观众们可以庆幸自己幸亏没有一个疯哥哥纠缠不休,而后半部更富好莱坞的“砍(王按,不应是侃)大山”风格的故事,一定会使观众恨自家爹娘未生给自己这样一个哥哥了!伦理道德也不能干赔不赚呀,也不能不问“经济效益”呀,您说是不?
但我喜欢这部电影却是从更深(自以为更深,也许恰恰是浅薄?)的层面感受。第二次获得“影帝”称号的美国著名电影男星霍夫曼表演的“雨人”,只不过是看着犯傻而已。其实他比谁都更智慧更超拔更深邃也更有境界。他的境界只有老子与释迦可以相比。在美国这样一个性崇拜性爆炸的国家,“雨人”对于其弟弟与情人的做爱竟然毫无感知、无法理解。不但不理解而且走入正在做爱的弟弟的房间,天真烂漫地用自己的哼哼回应了那一对男女的声学效应。真是对隐私权的最大嘲弄!真是对性崇拜性美化的最大嘲弄!我看好莱坞以及准好莱坞电影的“床上镜头”亦多矣,这样拍的可是天字第一号。有了这个场面,所有的“床上镜头”加在一块儿也暗然失色了!
“雨人”回答弟弟的责问说,“噪音太大!”做爱者,噪音也,影响了“雨人”专心致志的阅读。阅读什么呢?“雨人”一进旅馆房间就宣称,他只能住一间有书读的房间。端的是“老九”的路数!弟弟随手递给他一厚本电话簿,而他居然秉“烛”夜读,一夜之间把从A到J的人名户名的电话号全部记住了!这是胡砍吗?我怎么觉得这么悲哀?我就体验过这种滋味,读性难改,读瘾难挨,在某个时期某个场合,便去读电话簿,读“须知”,读报纸上的广告……乃至只读反复读自己写的“交代材料”。是谁可怜?是谁可笑?是谁有精神病?
“雨人”的“言论”“行为”更构成了对于发达的工业技术文明的极大嘲笑。他不但专注地看电视,也专注地像看电视一样地看透明的洗衣机离心干燥器的运转。真的,谁能说衣服的万花筒式的旋转一定比胡砍瞎凑的电视节目不好看呢?“雨人”精确地背诵了美国各航空公司的空难记录,因而拒绝乘飞机,这难道能说明“雨人”的智力有问题?还是说明我辈的智力有问题?好吧,不坐飞机坐汽车。偏偏半夜高速公路上又出了交通事故。举目茫茫的“雨人”跑到乱成一团的汽车缝隙中,面临巨大的危险而不自知。这种荒唐而又危险的处境难道不值得全人类深思吗?难道不是对于许多人许多许多人的人生处境的生动写照吗?还有美国的人行横道(不止美国),行人要按键钮它才给你亮出“请通行”字样。而当你刚走到不足半路处,它已改成了“请止步”。其中道理自然是明白的,它是为了不让后来者再开始横穿马路。但已经走到半路上的人忽然看到“止步”的标帜,岂有不恐慌狼狈之理?我这个认字信字的人在发达国家过马路就常有这种不安感。“雨人”倒好,你(电脑)一让他“止步”,他干脆站在那儿不动了,成了故意防碍交通的了。这才叫盖帽儿呢!
……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愈来愈学会正视自己的困境和弱点,愈来愈善于自我嘲弄了。这未尝不说明着一种成熟和进步。不妨说这种嘲弄有一种悲观色彩。看电影“雨人”,令人笑个不停,笑后又有无比苦涩。笑“雨人”就是笑自己,哭“雨人”就是哭自己!一部电影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就算该奖一奖了。好作品永远不是单摆浮搁的平面。
关于“雨人”的译法,我请教了几个美国朋友,Rain man,意译是“雨人”。香港译作“怪杰雷曼”,四字中两个字算音译,两个字是港味的佐料。据说Rain man在英语中可以作求雨的人讲(不知是否有神神道道之意)。电影中也提到“雨人”幼时曾安慰怕雨的弟弟。这么说,译“雨人”或“雨中人”都还不无根据。但也有另解,Rain man本名Redman(雷德曼),弟弟念白了,念成了Rain man了。那么译成“雷曼”也就有理了。唉,幸亏咱们不是吃翻译饭的。要不,为一个电影名字也这么费脑筋,不是早白了头发?
话说《雨人》
用血和汗实践社会主义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献礼工程
同陶菊隐先生商榷
终于
从《蓝》到《百年孤独》
现代理性主义者的悲歌
命与历史
《梦溪笔谈校证》五十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