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天才编辑的书信选
栏目海外书讯
作者仲子
期数1988年03期
  举凡作品经过麦克斯威尔·帕金斯之手而问世的作家们,都觉得很难对这位天才编辑作出冷静的评价,特别是他们一些曾经和帕金斯有亦师亦友的关系和情感的人。虽然帕金斯已辞世(一九四七)四十年,但和他相知的友人仍念念不忘,认为他的逝去是美国文坛上的一大损失;即使帕金斯不是一位作家,而只是一个编辑。一九七八年,A·斯科特·伯格所写的《天才的编辑》问世,这是本帕金斯的传记(中国已有译本,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重现了帕金斯的为人和对美国文坛的贡献。一九七九年由史克里勃纳书店编辑诗人威洛克从书店档案中帕金斯所写的几千封信中,精选了一百八十八封辑为一册,命名为《编辑致作家:帕金斯书信选》(Editor to Authors:Letters of M.Perkins)出版。威洛克从一个编辑的角度,写了“序言”,盛赞帕金斯的酷爱人才,而且能够发现人才;用我们的语言说,即帕金斯是个伯乐式的人物。一九八七年,《帕金斯书信选》又以纸面本出版,由女作家玛赛娅·达文波增写一“前言”,附入书内。这篇“前言”则是完全从作家的立场写的,缕述帕金斯帮助作家的盛德,并综论多少年来作家与读者对帕金斯的感情,至今记忆犹新,感叹美国文坛失一伯乐式人物而深致悼念。
  玛赛娅·达文波夫人由帕金斯介绍,得识另一女作家玛琪蕾·劳琳丝夫人。这两位女作家几乎都是帕金斯一手发现,提拔和鼓励成名的。帕金斯去世后,二人不约而同发誓说失去这位天才编辑的音容,已无法再执笔写作,然而几经寻思,又为帕金斯生前那种百折不挠为出版佳作而奋斗的精神所感召,重新立誓不能辜负这位伟大编辑的培育而放下纸笔,中断他所开创的伟大事业。但是从达文波的“前言”中,也可以看到她和劳琳丝虽然立志搜索枯肠,继续写作,但总感到写时不那么得心应手,时而脑中出现大空白,大有呼天不应,求救无门之感。这时二人才觉得很需要帕金斯这样一位知己朋友,给予新的鼓励和品评。达文波夫人深感一位作家如想使所写作品臻于尽善尽美的境界,若无一位熟谙自己写作意图及风格的编辑,予以必要的点拨,是完全非孤军作战所能办到的。
  通过这本《书信选》,读者不仅可以看出这位非同寻常的编辑之爱才气魄,对年青作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培育,并为他们绞尽脑汁承担风险,使他们的作品进入美国的读书界,帕金斯实在是美国出版界中绝无仅有的人物。最典型的例子,是三十年代帕金斯培育了菲兹杰拉德(一八九六——一九四○),海明威(一八九九——一九六一)和汤默思·伍尔夫三人的故事,至今还是美国文坛的佳话。《书信选》包括的名作家除上列三人外,还有约翰·高尔斯华绥,雷·拉特纳,罗吉·贝林姆格,厄斯金·考德威尔,艾伦·泰特,舍伍德·安德森,詹姆斯·琼斯等。从帕金斯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和这批出类拔萃的作家的友谊。帕金斯的传记题名为《天才的编辑》,又何尝不能申义为“天才们的编辑”呢?那些亲受教益的女作家们,在成名之后,还保留着无限辛酸的回忆,更在《书信选》出版之时,一诉久积于胸臆中的衷肠。玛赛娅·达文波夫人曾因写《莫扎特》小说而成名,她在《书信选》的前言中写道:
  我在初访帕金斯时,原想要写一本《莫扎特传》,因为一向担任《纽约人》杂志的记者,只熟谙写报告文学的一套,根本未意识到自己有创作小说的能力,也不知道帕金斯的兴趣是在文学小说方面,而且专在这方面搜罗人材。他从来默默寡言……(其时我在他的编辑室里对他的意图心中无数,可并不怯于启齿;而他虽然显得腼腆,却早已成竹在胸)。我有幸为他所赏识,唯恐无才把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写成有血有肉的小说。没想到这正是帕金斯的特点,他擅长于发现作家们自己尚未知晓的才能,并能说服他或她放胆创作,他则为之拍胸撑腰,他最爱说的一句话便是“先写出来,我们担保出版”。至于为帕金斯所承担出版的每部小说,决不是一般读者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他为之奉献毕生出版佳作的努力,可以从他的《书信选》中略窥一二。特别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心理和文思中的困难,只有这位深知人心的编辑最能体谅和解救;有时甚至为对方预感到困境的出现,而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他的最大特点是从不厌烦作家们对他面对面的诚挚诉述,他有深不可测的度量,耐心聆听作家细谈手中写作的进程和遭遇到的各种难题。他的铭言是“先写出来再研究”。在新书出版后,作家一时如释重负,心情因而宽弛,显得懒散,终日无所事事,他又毫无例外地劝说对方重读一遍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或翻阅《安娜·卡列尼娜》以启文思。
  对于文学新手或徘徊在文学十字街头不得其门而入的青年们,帕金斯的书信更是一帖良药。读他答复一位即将复员转业的青年军人的信件,很能说明这位编辑苦心孤诣的智慧和炽热心肠:
  ……来信拜读,十分理解你的处境,你若有手稿不妨寄来一读。经过一场世界性大战的所见所闻,自然使你有足够的写作素材,然而也不必急于求成。说实话,文学杰作非一朝一夕之功,愈是上乘之作愈须经过长时期的消化与反思,使其自然而然成为作者内心感情的一部分。小说创作尤非如此不可,它不同于新闻报道之求新求快……生活中的精粹没有时间的局限。你若有心继续完成大学学业,亦非坏事,但是千万请勿选读文学创作之类,选些其他门课最好。你所需要的应是补充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只有大量吸收优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思维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所具有的视觉和听觉。试看大作家中极少来自正规教育的训练,恰相反,他们的丰富经历和生动语汇多数通过日常的视听或大量的阅读。大学的文科讲座恕我狂言,对文学的创作弊多利少,大可不必请教。因为教授们往往用一层古旧文化的薄膜蒙住你的锐敏双目,使心灵的感官失去知觉……按我个人想法二年大学听课,不如作二年记者采访,从中接触的生活面,以及本人的融会贯通可以获得磨练,而且收到从听、看、写、跑的所得……看来信,你一时尚难复员回国,正有功夫多读些书,若有兴趣而缺新书,我可寄赠海明威的战地新作供你一读……帕金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接到大量类似的有志青年求教的来信,他无不一一耐心答复,指出选择前程的方向。四十年来新老作家都极珍惜与帕金斯的交往,今日集他的书信为一卷并且精选其中有关文学活动的各方通讯,尤其值得一读。
  帕金斯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无数作家得到他的提挈,包括美国文坛的三大红星菲兹杰拉德、海明威和汤默思·伍尔夫在内,几乎全把他的言传身教视为自己行事的准则。他本人自哈佛大学毕业后,除当了一个时期的记者外,一直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为他人作嫁衣者凡三十余年,自己除书信手札外,并未留下任何著作,可是他一生的事迹,却成了美国文坛的传奇。
  (EditorTo Authors:The Let-ter of Maxwell E.PERKINs,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pp.315.)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