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一个令人遗憾的选本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朱正
期数
1983年11期
党中央为瞿秋白烈士恢复名誉以后,读书界企盼能够重新出版这位革命先烈的书。多卷本的《瞿秋白文集》有待重新编定,工程颇大,一时不易出版,于是先出版了一本《瞿秋白诗文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书的编选工作却做得有些草率。
一个选本,要显出作者的特色,就必须包括作者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可是这一本《诗文选》就漏收了作者一些极重要的文章。且举几篇印象深一点的文章为例。《“匪徒”》,通篇以高昂的热情歌颂了正在浴血奋战的中国工农红军。如果我们联想到作者当时的处境(他在一年以前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了王明集团的无情打击,被排除在领导机关之外),还依然如此热情地讴歌革命,对革命必胜的前途依然满怀信心,不能不深受感动,可这样的文章,竟未能入选家的青眼!
又如《美国的真正悲剧》也是秋白的名篇,曾经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也未能选入这本《诗文选》。还有如《老虎皮》、《满洲的“毁灭”》,《“非政治化的”高尔基》、《房龙的“地理”和自己》、《高尔基论文选集·写在前面》、《高尔基创作选集·译者后记》……等篇,都是他的重要作品,可是一概失收了。还有,《读<子夜>》一文,在《子夜》刚问世不久就对它作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章。如果能把这篇新发现的、旧版《文集》失收的文章编入《诗文选》,必将深受读者的欢迎。编选者却也没有把它收进来。
一方面,应选的没有选进来,一方面又让一些不必选乃至不应编入的占去了篇幅。一是编入译诗,是完全不必的。毫无疑问,瞿秋白同时是一位卓越的文学翻译家,但《诗文选》的体例是以仅仅编选本人所作诗文为限的。如果说译诗可以收入,那么他所译的高尔基的小说和政论,他所译的列宁论托尔斯泰的那两篇论文,同样是十分优秀的译品,岂不也都可以编入了吗?光是译诗这一项,就占了全书篇幅的九分之一,抽下来,可以多选入好些篇重要文章。第二,选本应该仅仅编选确系本人的作品,这才是严肃的态度。书中收入了《赠羊牧之(四首)》,这诗仅见于羊牧之所作回忆文中,此外再无任何旁证,既未见手稿,亦无他人提及。秋白是否当真作过这几首诗,即使作过,其文字是否与羊氏据回忆追记者完全一致,都是无从查考的事。在别人的回忆中保存这些诗,聊备一说,供研究者参考,也未为不可。但在没有足够的证据和理由证明确凿是他的作品时,是不应该收入他的集子的。
此外,注释也使人感到草率。看来,注释者并不是通观正文,看到哪里有读者难解之处,就加以注释的,而是根据手边的资料多少随意加点注释,这样,应注而未注的就很不少。例如人名,张斯麐(65页)、克伦斯基(77页)、列若乏(119页)、黑炎(365页)、皮哈(372页)、陈群(429页)等等,其人其事,概未加注。党派团体如立宪民主党(109页)、社会革命党(113页)、共产国际、少年共产国际、赤色职工国际(130页)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如军事共产主义(112页)、新经济政策(129页)、远东大会(176页)等等,都没有注。对于一部分读者来说,少几条注释也并不会妨碍他对原文的理解,但是有些地方,不加注就会使读者感到困难。
另一方面,已经作了的注释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这些注释也是颇为草率的。对于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注释者常常满足于注明“现译为什么什么”,而不及其他。注明今昔译名的异同,当然是有益和必要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如第144页“德维里”仅注“现译特维儿”,而未说明1931年以后改名为加里宁。最能表现注释的草率粗疏的,是第160页的一条注释。正文说的十月革命四周年时,列宁在狄纳莫工厂的庆祝会上发表演说。会后,“有一群工人到工厂管理处去说:‘唔,谢谢你,乌哈诺夫同志,我们又见着了伟人了。’”编者给乌哈诺夫注云:“即乌里扬诺夫,列宁的原名。”不必去查阅多少资料,仅仅从上下文看即可以判断这是一处误注。难道能设想有人会对列宁本人说“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列宁”吗?所以这乌哈诺夫,可能是无论谁谁谁,唯独决不可能是列宁。如果按照通常注释的体例,在一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处加注,那么,这人在第159页就已经出现过一次了:“工厂管理人现在是乌哈诺夫,宣布开会……”。哦,原来如此。原文已经交代清楚,此公当时乃是该厂的负责人。如果没有查出其他的材料,不注也就罢了。据《列宁全集索引》,此人全名为:康斯坦丁·瓦西里也维奇·乌汉诺夫(1891—1937),当时是狄纳莫工厂厂长,后来担任过莫斯科苏维埃主席、苏联副供应人民委员、地方工业人民委员、俄共(布)中央委员。
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原作,倘使原作中已有的内容,就完全没有必要再在注文中重复。这本选本中的有些注文却正好只是重复了原文,甚至还没有原文说得确切。有些地方,确是完全不必作注的。例如第138页,“滑西里,你能生还么?”此处“滑西里”并非确指某一具体的人,而是随手用一俄国常用人名,如我国的张三李四某甲某乙一般,就用伊凡、尼古拉……等等都行,可是编者却不惮烦地加注云:“现译华西里”!
我想,把这书中注释方面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是没有必要的。就从上述一些例子,也足够给人们留下一个印象了。
此书除了选目和注释方面的问题之外,我想附带提一下依据的版本问题。一九五三年编印《瞿秋白文集》时,曾对他的部分著作(例如《赤都心史》)作了若干删改。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认为修改古人文章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正在编辑中的多卷本《瞿秋白文集》将恢复各篇作品的原貌。而这一本《诗文选》却依然按照1953年删改过的本子排印,不能不说也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
(《瞿秋白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六月第一版,1.60元)
一个令人遗憾的选本
奔丧龟兹
“借女生子”
日本的推理小说及其代表作家
历史暴力与文学记忆
费雷拉·卡斯特罗《在原始密林中》
知识产权与法律移植
尼采的形象是怎样被歪曲的
思想的本色
说“人相忘乎道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